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6月2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数字服务走进千家万户(图说·身边的智慧生活①)

宋静思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21日   第 05 版)

  宁夏银川市就业与创业服务中心,用工单位、手语翻译一同开展线上直播带“岗”活动,为残疾人就业铺就新路。
  新华社记者 王 鹏摄

  湖南新田县彭梓城村小学,老师指导孩子使用智能教育机器人进行编程和学习。
  刘贵雄摄(影像中国)

  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地方的中小学生居家进行线上学习。互联网平台成为老师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讲台,也让学生们“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网络串联起来的一块块屏幕,跨越了空间的阻隔,帮助远方的人们联络、感知和互动。有学生表示:书房变课堂,学业不耽误。

  从网购各地特产,坐等送货上门,到查询路况、预订食宿,旅行省心省力,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为衣食住行带来巨大变化。互联网成为在家便知天下事的信息载体,更成为便捷处理身边事的生活工具。尤其在医疗、养老、家政等民生领域,“互联网+社会服务”蓬勃发展,为更多人带来便利:曾经去医院要排队挂号缴费,如今动动手指就能完成;曾经庭审、调解只能在线下进行,如今司法服务也走上“云端”;曾经养老服务存在一些不足,现在一键呼叫即可联系服务人员上门……互联网让社会服务更便捷、形式更新颖,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相比具有碎片化、地域化特点的传统社会服务,“互联网+社会服务”的普惠性更强,不仅能推动社会服务资源放大利用、共享复用,还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数据资源利用效率。在江西抚州,一根网线连起城市和农村课堂,让村里娃也能享受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在西藏那曲,外地专家通过远程超声机器人为当地患者进行B超诊疗,帮他们免去了辗转求医的舟车劳顿。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社会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优质资源得以下沉,有助于跨越数字鸿沟,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提升“互联网+社会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及性也没有止境。时下,我国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欠发达地区网络接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优质社会服务资源在城乡、区域配置上仍不均衡,农村及偏远地区服务应用相对较少,质量参差不齐。让“互联网+社会服务”惠及更多群众,归根结底要靠扩大供给,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让更多服务项目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让更多服务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社会服务工作千头万绪,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提供服务模式和产品。从整合场馆服务、运动健身等体育资源,到打造“没有围墙的智慧养老院”,再到参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建设,相关企业及社会组织具有资金、技术等多方面优势。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服务,定能实现多元供给,满足更多人的个性化、高品质需求,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