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6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新论)

韩海燕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20日   第 05 版)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不断推出契合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促进黄河流域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有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之水奔腾不息,孕育了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滋养了无数中华儿女,催生了众多优秀文化作品,激发出强烈的文化自信。一曲《保卫黄河》,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敌,唱出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凝聚起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如今,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推出的实景演艺作品《黄河大合唱》,以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观为演出背景,重新诠释了不朽诗篇《黄河颂》和组曲《黄河大合唱》的诞生过程。实践表明,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不断推出契合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促进黄河流域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才能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包括黄河文化在内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建立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的黄河文化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统研究梳理黄河文化发展脉络,充分彰显黄河文化的多源性多样性。”悠久的黄河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包含上游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河湟—藏羌文化区、中游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关中文化区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的河洛—三晋文化区、下游的儒家文化区,以及流域内丰富的红色文化区,等等。建立跨学科、交叉型、多元化创新平台,有助于对黄河文化进行整体研究、系统梳理和创造性解释,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今天,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为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提供了更多载体和形式。比如, 去年7月,黄河标志和吉祥物优秀作品在河南郑州发布,助力古老的黄河文化迈向“超级IP”时代。与此同时,应不断丰富和创新黄河文化的内容,形成新时代的黄河故事。比如,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设立,以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就是努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保护治理黄河并举的真实写照,可以成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黄河故事新素材。此外,也要在国际传播中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增进世界人民对黄河文化的了解,推动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比如,2020年,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和交响乐团跨界合作,将西方古典音乐与黄河文化相融合,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拓展了黄河文化国际交流的新途径。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是一条历史之河、文明之河,黄河文化融合在流淌5000多年的民族血脉中,黄河故事唱响在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里。以创新为音符,谱写黄河流域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华美乐章,才能更好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在黄河的涛声中不断筑牢我们的文化自信。

  (作者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