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无论是以课题研讨、校园调研等方式提升课堂参与率,还是将讲台搬到云端,探索教学新形式,广大教师队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打磨出越来越多让学生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增“回味”的高品质思政课。今起,“解码·思政课怎么讲”栏目走近高校思政课教师,关注他们在教学一线育人育心的新探索。
——编 者
国际形势、大学生恋爱观、妇女权益保护……“全是社会热门话题!”收到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美幸发来的汇报课题,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向娟很惊喜。
10人一组,自主选择题目,分工合作;一节课,15分钟用来汇报展示,15分钟交流互动,最后15分钟老师点评,这是李美幸给同学们上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课堂。
师生充分交流
探讨社会热点
“同样一天工作12个小时,为什么没有‘666工作制’?”“996工作制”主题小组展示一结束,汇报人王晨飞就被一名哲学学院的同学问住了。学通信工程的王晨飞,从未想过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
讨论不止于此。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同学说,既然企业和市场有需求,那就应该有相应的劳动力供给;社会学院的同学马上用伦理学反驳,还列举法条作补充。
“实际上,这个问题涉及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李美幸说,思政课要注重讲理论,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问题——探讨时事热点的过程,就是在运用理论分析实际。
在李美幸看来,好课堂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新学期第一节课,主要让学生提选题;第二节课,学生从大量选题中挑选题目并找到合作伙伴;第三节课,就是课堂汇报讨论。
“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大家都很投入。”王晨飞说,大家的讨论从课上延续到了课后,在课程微信群里,话题交流经常持续几个小时。
良好的课堂氛围离不开老师引导。“面对热点话题,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思考与困惑,要主动去回应。思政课不能遇到问题就绕着走。”李美幸说。
因为讲课生动鲜活,李美幸收获不少“粉丝”。如今,他手机通讯录里有上千名学生,他习惯了每天翻看新闻和朋友圈,了解学生们在关注什么话题。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王语馨的几门必修思政课都选了李美幸老师的课。一次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小组汇报令她印象深刻。小组成员在校园里发放了几百份问卷,对每个问题做详细分析,许多结论超出大家预料。看着大屏幕上的数据,王语馨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关于成长的问题。
打磨课程内容
拓宽教学视野
刚当老师那会儿,李美幸喜欢“满堂灌”,“反正是必修课,我讲什么,学生听什么。”然而,这样的思政课上了一段时间,效果不佳。
李美幸发现,同学们的注意力容易被其他课程作业、社团活动或者电子产品所吸引,有人“来了不听”。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其他高校有老师尝试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结果学生们各说各的,效果也不好。
“如果只追求即时效果,课堂看似热闹,却无法起到教学作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罗永宽认为,思政课应该培养批判性思维,把学生从认知惯性里“拉”出来,真正体会到理论的魅力。
为了改进教学,学院曾组织一批思政课教师到上海、南京、长春等地高校调研,取长补短。回来后,罗永宽一直在思考,怎样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师资优势,办出有特色的思政课?
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此后,武汉大学抓住时机,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思政课内容包罗万象,专业性强。针对这点,武汉大学决定“开门办思政”:文艺观让文学院老师来讲,法治思想让法学院老师来讲,健康中国战略让基础医学院老师来讲……今年起,学校12个学院的120多名教师,分讲思政课的15个专题。
罗永宽把各学院老师聚在一起集体备课的过程称为“磨”课,有的专业课老师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进行了多轮交流,再到集体备课环节上“华山论剑”,打磨课程内容。就这样,学科间的互动碰撞出思维火花。
专业课老师的讲课方式,也给了思政课教师不少启发。李美幸发现,经济与管理学院老师擅长用提问的方式启迪学生思考,效果不错;国家网络安全学院老师采用案例式教学,很接地气。专业课老师走上思政课堂,不仅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还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如今,在向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课表上,李美幸由“主讲教师”变成“助课教师”。每次上完课,向娟都会期待,“下次是哪位老师来讲呢?”
利用高新技术
提升课堂趣味
最后一堂思政课,向娟拿出手机扫描大屏幕上的二维码,“课程评价问卷”页面跳了出来。
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门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定制的问卷,同学们会对每名主讲教师的专业水平、授课方式打分。问卷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你觉得这位老师有趣吗?
在武汉大学,这是思政课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李美幸说,这很大程度上来自新技术的“倒逼”。
2015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始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录制思政课慕课。课本上的基础内容,学生已经在实体课堂听过一遍,“炒冷饭”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李美幸意识到,必须打破教材的章节界限,对内容进行再整合,融入课本之外的知识。
第一版慕课录制好后,学生普遍反映有些枯燥,希望增加互动性。于是,新版慕课改成一名老师配一名搭档,两人一问一答,用对辩的方式讲解知识点。
不只是慕课。为了让课堂更有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卢勇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戴上VR眼镜沉浸式学党史;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陈武策划了圆桌谈话系列视频,成为受学生喜爱的“网红课”。
李美幸说,“有趣”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有所收获,为学生留下知识。
他回忆,不久前在食堂吃饭,一名学生走上来跟他打招呼。原来,这名学生本科时上过李美幸的思政课,如今正在攻读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的博士学位。时隔多年,他仍清楚地记得,李老师在课上讲过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奋斗故事。
“没想到,现在我也是一名科研人员了。”这名学生说。李美幸拍拍他的肩膀,感慨万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思政课能成为让同学们终身受益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