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假日生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6月18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云南腾冲和顺图书馆

缕缕书香 滋养百年

本报记者 李茂颖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8日   第 06 版)

  依山而建、房舍密集的村落里,坐落在和顺入村口的中式建筑尤为显眼,这便是和顺图书馆。

  建馆94年、藏书10万余册,其中古籍和珍本1万多册。“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和顺青年知识分子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和顺图书馆历史久远,第九任馆长寸宇将其娓娓道来。

  拾级而上,“和顺图书馆”的大匾高悬于上,笔力刚健雄浑,这是图书馆的第一道大门,典型的中式飞檐古建筑,宏敞轩昂。再往前走,第二道大门是一道西式风格的三孔圆拱门楼,仿照当时南京东吴大学的校门设计,而铁门是在英国定制的,1938年经海运后又用马帮驮到和顺,一直沿用至今,斑驳中岁月留痕。

  “书自云边通契阔,报来海外启群黎”。和顺图书馆阅览室正面壁板上挂着这样一副对联,这副藏头联,巧妙地将“书报”二字嵌于其中,正好对应着和顺图书馆的前身“阅书报社”。当时,报刊从上海等地运送到云南边疆,交通困难,耗时良久,一纸新闻都成旧闻。于是和顺华侨们从万里之外订购报刊,改道海路,先到缅甸,再从西南丝绸古道用马帮驮运到和顺。

  星火燎原,和顺图书馆一直是当地新文化的策源地。“启智化愚,开阔眼界。”寸宇说,在当时,和顺图书馆的意义,已经不只是一座普通的乡村图书馆。

  1934年春,归侨尹大典带回一部收音机,捐赠给和顺图书馆,与热血青年一道收听并记录国内外重大新闻,刻印成“和顺图书馆电讯三日刊”,后改为“每日要讯”,向社会各界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

  和顺图书馆至今仍然珍藏着一块雕刻黑板,这背后是一堂珍贵的“最后一课”。1927年4月30日下午,著名滇西教育家李景山先生正在上课,他一边画着吉林省的地图,一边痛斥帝国主义列强抢占东北的丑恶行径,激愤过度,倒在了讲台上。后来,学生们把他当时在黑板上勾画的简图和板书原状做成雕刻,“因刊之,以志不忘”。

  如今的和顺图书馆,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和村民在这里读书看报,纸质书籍的借阅量每年高达好几万册。为了满足更多的阅读需求,图书馆还建立了移动电子阅览平台,将馆藏资源免费共享。

  “牛羊放到山上吃草,村民自己却卷起裤腿跑来图书馆看书。”寸宇告诉记者,爱书读书,百年书香不绝,和顺图书馆是最好的文化印记,更是和顺人民的精神家园。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