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6月15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暖闻热评)

金 锐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5日   第 05 版)

  【人物】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种质创新与利用团队

  【故事】培育出国内首个携带抗赤霉病基因的小麦新品种,把创制小麦抗赤霉病种质资源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创制200余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种质材料发放全国育种利用;参与研制40个小麦新品种、推广11项绿色新技术,推广面积9000余万亩……深耕小麦育种领域多年,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种质创新与利用团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前不久,该团队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点评】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小麦病害,既影响小麦的产量,更破坏小麦的品质。只有培育抗病品种,才能从源头上消除这一长期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隐患。瞄准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和服务国家发展需求,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种质创新与利用团队开启了艰辛的探索和攻关之路。

  攻克种子“卡脖子”难题,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的勇毅,也离不开“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为了克隆抗赤霉病基因,仅2016年以来,团队就分析了累计4万余株小麦实验群体,完成了至少30万次DNA扩增实验,每年在试验田授粉约15万枚麦穗小花。为了取得精确的实验数据,团队成员常常因为一个数据勘误而在野外观察数周,每天与星月为伴。锐意创新、接续奋斗,凭借“从大海里捞一粒金子”的毅力和坚持,团队最终完成了重大学术突破,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增添底气。

  使命在肩,勇做科技高峰的攀登者;接续前行,为大地丰收播撒青春力量。团队成员王宏伟在进行一项技术攻关时,长期吃住在实验室,有时为了忍受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痛,只能趴在地垫上工作。正是这份奉献与执着,带动并激励着团队成员向一个个创新高地进发。团队培养的很多毕业生,都在科研创新、乡村振兴、技术推广等工作岗位发光发热。这个平均年龄仅30.4岁的团队,为国家粮食安全奉献智慧和力量,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广袤的田野之上。这支朝气蓬勃的队伍,不仅培育着小麦种子,也在很多人心中种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不论是负责我国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海上深水气田的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深海一号”开发生产团队,还是成功实现每秒440亿亿次持续计算性能、一举打破国外“量子霸权”的之江实验室智能计算研究院智能超算研究中心,获奖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都是在重要领域、重点工程、重大任务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各行各业的排头兵。他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无愧于伟大时代的青春之歌,践行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榜样的力量催人奋进,模范的事迹可学可做。崇尚模范、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以实干担当时代重任,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的时代青年,定能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凝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