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我创作的青铜组雕《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矗立于希腊雅典阿果拉广场。在爱琴海的阳光下,两尊青铜雕像分立东西,面向彼此:苏格拉底挺拔健硕,孔子温文尔雅,二人侃侃而谈。希腊作家尼科斯·卡赞扎基斯曾说,“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的两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的面孔”。孔子代表着东方的温良恭谦,苏格拉底则象征着西方的理性品格,他们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和希腊间伟大思想的对话似春风化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将为人类文明提供更多可能。
写意雕塑凝聚中国文化之“意”
南京师范大学是我艺术生涯的重要起点,徐悲鸿、傅抱石等很多大师都与之渊源深厚。我上学时临摹,例如《掷铁饼者》《大卫》《持矛者》等石膏像,都是徐悲鸿当年从法国带回来的。南师大不仅美术系好,中文系和教育系底蕴也很深厚。心理学家高觉敷翻译了弗洛伊德的著作,文史学家唐圭璋、孙望等都曾在那里执教。我虽然就读于美术系,但一有时间就到中文系和教育系听课,得到多种文化的滋养。
我在大学学习阶段,醉心于印象派色彩、用笔的写意性,并将其与我自小就喜欢的书法、中国画进行比较,获得更多对“意”的理解。1996年后,我到欧美学习雕塑与陶瓷创作,接触了不少西方艺术家,他们对中国艺术非常钦佩,认为我应该回到自己的祖国。1998年,我回国后在南京大学担任教授,创建美术学科。在这期间,我重访敦煌、大足、麦积山等地,考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国文字的生成及其不同书体的演化、中国画及雕塑都非常重视“意”的表达,这种“意”直抵灵魂深处。我认为,艺术应该回归到本体,即通过客观物象来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是把表现客观物象作为目的。为此,我提出了“写意雕塑”。
在我看来,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美术家要找到支点,才能在世界艺术史图景中立定文化坐标。“写意雕塑”的概念建基于我对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所进行的研究。写意雕塑的“意”,就是中华文化之“意”,通过形来写神,达到形神兼备,将中国哲学、文学、史学的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以及中国造型艺术中的书法、绘画、雕刻等意象融入雕塑。写意雕塑同时吸收了西方写实主义的精华,借鉴了20世纪以来西方视觉艺术革命中所建立的艺术新样式。所以,它意在融汇古今中外,打通艺术类型隔阂,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概念。在走向世界、与世界对话的过程中,它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彰显出一种由内而外的文化张力,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与现代创造的载体。
用雕塑艺术“为时代造像”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立志塑中华历史人物像以立时代丰碑。为此,费孝通先生曾为我题字:“得其神胜于得其貌”。他告诉我:“塑像,要抓住神。”这带给我莫大的启示,也让我坚定了一个理想:用可视的形象,把那些不可视的、写在书本里的、口口相传的民族历史展示出来,让每一尊雕塑都能映涵时代精神,体现时代坐标。30多年来,我潜心于斯,塑造了数百尊“中国人”像,从老子、孔子到鲁迅、陶行知、袁隆平等,他们从历史长卷中走出,以无声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艺术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人们在对美的感知中展开思想与情感的交流。通过塑造中华历史人物,可以表现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却始终自强不息、奋勇前进的情操。大概正因此,季羡林先生将我的创作称之为“为时代造像”。
在雕塑“中国人”像的创作过程中,我深感一个民族如果要向前走,没有精神、没有灵魂是不行的。我为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塑像,希望年轻人在与这些人物的每次“对视”中,都能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和力量。
令我所感动的是,这些塑像不仅在国内受人敬仰,在国际上也广受欢迎。近30多年来,我创作了近600件雕塑作品,其中有50多尊雕塑立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的符号。2009年,韩国建立“吴为山雕塑公园”,将我创作的老子、孔子等中国贤哲塑像陈列于釜山仁济大学校园。2012年11月,我的作品到意大利国家博物馆巡展。在布展过程中,意方工作人员看到老子像,立即放下手中的机械工具,用人力将“老子”抬到高高的展架上,以表达他们对这位东方哲学家的敬意。2014年3月,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在我创作的《虚怀若谷——老子》塑像前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中国。”
2020年1月,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立起一组大型雕塑《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由我创作的这组雕塑展现出达·芬奇与齐白石两位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艺术家相视相望、彼此倾听的场景,东西方文化于此对话,象征着人类文明情感的交流。作品揭幕时,全场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意大利国歌,传递出人们对文化共融、艺术共创、人心共通的需求与呼唤。
发挥艺术作品的美育价值
2014年下半年起,我和中国美术馆同仁开始策划“典藏活化系列展”,将许多放在库房里甚至在课本上都有,但是观众看不到的原作展示出来,满足人民对美的需求。例如,2017年我们举办了“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悉数亮相。展期正值冬季,天气寒冷,观众依然排起两公里长队等待入馆。在2018年夏季举办的“美美与共——中国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作品展”上,来自61个国家的224件艺术珍品同时亮相,毕加索、达利、珂勒惠支等艺术家的作品也在其中。为满足观众热情,我们将参观时间延长到晚上8点,并举办“美术馆之夜”,邀请歌唱家、演奏家、朗诵家表演,有声有色推动美的传播。
中国美术馆的库房是国家的文化宝库,如同银行存款要产生利息,我们要对艺术作品进行梳理和展览,走进人民心中,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教育、鼓舞、激励人民,这就是巨大的“利息”。这不仅是作品的活化,也是“人”的活化。与此同时,中国美术馆还在不断充实馆藏,尽力收藏优秀的艺术创作。一个民族要向前发展,要记住曾经走过的路。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艺术家把握时代、反映人民心声、用智慧记录历史的结晶,体现出他们对国家、对人民、对河山的热爱。中国美术馆珍藏着大量这样的作品,这些出类拔萃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近年来,中国美术馆通过策划举办高质量的展览,活化经典、吸引观众、弘扬精神,让美融入生活,尽最大可能发挥艺术作品的美育功能和社会价值。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美术馆向世界许多博物馆和美术馆送去慰问,得到的回复同样充满温度。可以说,大家不约而同地认识到,这场疫情在世界范围发生,所有人都寄居在一叶扁舟之上,我们应相互理解、相互协作。文化交流可以带来情感的融汇、思想的互动、价值的共鸣。而文化交流的本质,是心与心的交流。我们要用美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在相互尊重中,使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为世界共享,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生成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馆长)
版式设计: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