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北京冬奥组委的邀请时,北京山水民乐艺术团团长刘继东高兴极了:“这可是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民乐的魅力。”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现场,艺术团4名队员参加了演出。
这个机会,对北京山水民乐艺术团来说,既珍贵又难得。北京山水民乐艺术团是一家主要由残障人士组成的民乐团,有7名专职团员和数名兼职团员,至今已成立10年。刘继东说,支撑这个民乐团坚持下来的动力就是,“坚定梦想,大家一起用音乐唱响未来。”
刘继东是80后,大学专攻声乐,毕业后进入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工作,接触到一群有艺术特长、擅长乐器的残障学生。刘继东自己是残障人士,深知残障学生坚持多年学习乐器,需要比普通孩子付出更多努力。这份热爱,也可能是他们未来的谋生手段。刘继东下定决心,“绝不能让孩子们散了。”
2008年夏天,刘继东跟同事租了几间平房作为排练场地,开始组建乐团。一开始,乐团没有知名度,也没有演出机会。为了维持生计,团员们在大街上、商场里都演出过。有段时间,乐团与浙江一个景区签约进行固定演出,收入也稳定下来。然而,每日重复的演出,让刘继东觉得有违成立乐团时的初衷,“没有专业人士切磋技艺,乐团没啥进步,我们需要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舞台。”
2012年,刘继东带领乐团再次回到北京,正式改名为北京山水民乐艺术团。乐团在郊区租了一处小院,作为生活起居、日常排练的地方。不远处,群山连绵起伏,水面波光粼粼。山水民乐艺术团的团名正是取自《论语》中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希望团员们无论何时,都保持一份纯粹来做音乐。”刘继东说。
“做一支专业的乐团。”这是山水民乐艺术团成员共同的梦想。的确,几乎每个团员都多次获得过国家级或省市级的演出奖项。残障人士合练乐器要克服许多困难,比如视障团员需要其他人帮忙读谱,再强化记忆。然而他们坚持每天刻苦训练,一刻不松懈。
近年来,乐团多次登上国家级的专业舞台,还走出国门,受邀到10多个国家演出。“我们演奏的乐曲很受欢迎。”谈及当时的场景,刘继东很自豪。
不久前,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带着业内专家来为团员作专业指导,这让团员们喜出望外。“乐团的发展得到许多爱心人士的帮助,我们很感激,很多民乐艺术家来给我们授课、指导甚至提供演出机会。”刘继东说,“我们更要自食其力,把乐团经营好,让更多人了解民乐、爱上民乐。”
疫情防控期间,乐团把演出“搬”到了线上,在短视频平台上开通账号。“没想到你们如此乐观,奏出这么好听的音乐”“看到你们的努力,我也要继续坚持下去”……网友留言让他们更加坚定信心。怎样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民乐感兴趣?刘继东探索用民乐改编影视金曲、流行歌曲等,在线上直播演奏民乐,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刘继东还有一个梦想——带着乐团登上更多舞台,把优美动听的民乐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带给更多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