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特别报道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6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新语)

余建斌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06日   第 11 版)

  6月5日10时44分,与预告的发射时间完全一致,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直上云霄,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迎来第三批航天员入驻,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自此开启长达半年的空间站生活。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将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这意味着,历经30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即将迎来空间站建成时刻,完成几代航天人的梦想。这也是我国第二批航天员首次“组队”飞行,陈冬、刘洋圆了再度进入太空的愿望,而蔡旭哲则是经历12年的苦练和准备,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梦想。仰望星空,有谁不会为头顶上的“太空家园”感到自豪和骄傲?有谁不对航天员们在太空的神奇体验向往和艳羡呢?

  如同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指令长陈冬在出发前所说,“在载人航天事业30周年之际,我们将亲身经历中国太空家园的竣工,我们是多么的幸运,更是多么的幸福。”奋力追梦的人之所以让人崇敬,是因为梦想往往就是奋斗的同名词,梦想的味道往往就是奋斗的味道。建造中国空间站,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梦想。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奋力拼搏、接续奋斗,不断刷新中国高度、创造中国奇迹,为空间站梦想铺展了一个个向上攀登的台阶。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飞了16次,神舟飞船飞了14艘,航天员飞了9趟,逐梦30年间的创新攻关和不懈努力,造就了筑梦太空的坚实底座和底气。

  无论是航天员的飞天梦想,还是航天人的空间站梦想,都是一场无数人参与其中的接力赛。航天员飞天背后,是万千航天人的托举,是科技自立自强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支撑;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每一次登高,都被亿万中国人牵挂和支持。航天员刘洋讲过一个小故事,航天员大队曾收到一封特殊来信,来信者名叫方国俊,是上世纪70年代我国选拔出来的航天员预备人选之一。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薄弱,难以支撑起载人航天这个庞大工程,飞天成了方国俊一生无法实现的梦想。他在信中说:“你们是幸运的,赶上了好时代,我为你们骄傲,更为伟大祖国骄傲!”或许,正是读懂了这封信,航天员们总会说,“我们带着祖国和人民的期盼圆梦太空”。可以想象,当中国空间站经过人们头顶的天空,虽然相隔很远,无法相拥,但这种“相逢”何尝不是梦想的交会和相逢。

  航天梦,中国梦,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向着梦想不断远航。对中国航天来说,空间站只是飞向更深更远宇宙的一个必经坐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将迈得更稳更远,这也将激励着星空下的人们追梦不止、奋斗不息。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