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假日生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6月04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贵州土陶手艺人黄简松

细微处见功夫(追梦)

本报记者 苏 滨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04日   第 06 版)

  墙上贴着喜庆的对联,屋檐下挂着串串苞谷,大人们在庭院晾晒辣椒,孩童则从门缝探出脑袋张望……这个场景是否似曾相识?

  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黄简松正用土陶制作传统民居模型,以重塑时光的印痕,唤醒内心的乡愁。

  读大学时,黄简松主攻陶艺专业,毕业后顺理成章做起陶瓷。可为何后来改做土陶民居模型?“寻找创作空间。”他的回答引人遐想。

  “陶瓷的外形相对固定,多数时间只能照着图案往上画。”在乡村长大的黄简松,从小喜欢绘画,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加之从未受过美术方面的训练,这让他比周围同学多了分灵气,创作充满可塑性,“反复临摹能锻炼基本功,但时间一久,也影响个人创作。”

  踏出校园,一心向往自由创作的他,决心成立工作室,返乡创业,而创业的第一桶金则源于不起眼的花盆,“朋友圈里许多人在晒多肉植物,顿时有了点子。”

  “多肉花盆很走俏,我将花盆设计成不同风格的民居模型,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短短一个多月,黄简松做了20个,很快销售一空。

  “既然这么有市场,干脆直接做民居模型。”几番摸索,黄简松找到了创作的空间,创业方向愈加清晰,“做陶瓷的有很多,但做土陶民居模型的几乎没有,机不可失。”

  “做土陶就是火中探宝,专业术语叫‘窑变’,这也是魅力所在。”尽管创业时间不长,但黄简松已深得个中精髓。

  从选泥到烧制,经六七道工序,需用五六种工具,塑型最是关键。

  去年制作一件赣派建筑,有一部分需做台阶,因为只有短短几级,黄简松很快完工。待到烧制完毕,打开窑门的那一刻,他直接傻了眼,“炸窑了,碎成好多块。”挨个儿比对碎片,这才弄清原因。

  “一个是台阶连接处有问题,泥板比预想的厚了1厘米;二是部分台阶没干透,忽视了透气性。”说到这儿,他紧紧攥起拳头,语气中透着一丝不甘。

  截至目前,黄简松共炸过5次窑,“都不是大问题,但在特定温度下会被无限放大,细微处见功夫,权当交学费了。”在成功烧制的前提下,温度、受热等就成为变量,影响最终的品质。

  除了技术要过硬,还得掌握一些传统民居的资料,二者缺一不可。

  “南北方的建筑理念千差万别,甚至南方的不同地域,院落布局也各有不同。”有一次,黄简松做了件老家屯堡风格的民居模型,大门朝向西南,结果有些顾客很是不解,他只能耐心解释。

  类似的经历成为一种警醒。“在打磨技艺、追求精进的同时,还得遵循章法,不能随心所欲创作,这才是真正的‘匠心’。”此后,黄简松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实地调研全国各地的特色民居,研究各自特色与布局,为后期创作积蓄灵感。

  2018年,黄简松第一次将作品发到网上,结果点击量冲到500万,吸引了不少关注。

  “你的作品,让我想起了老家”“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翻看网友评论,黄简松感慨万千,“现在许多老房子都没了,怎么留住乡愁?”

  因为这些经历,黄简松为自己的创作找到新的意义,更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如今,他发布的单条视频最高点击量已超4000万,积累了80多万粉丝。

  随着关注度提升,订单也让他应接不暇。现在黄简松还压着两年前的单子。苦于单兵作战,工作室发展遇到瓶颈,黄简松逐渐萌生收徒的想法。

  “许多网友问能不能跟着学,要不要一起做,甚至还邀请我做培训。”为尽快收徒,黄简松正准备改善自己的工作室,尽可能提供更完善的条件,“还在跟学校、企业谈合作,为自己的事业寻找更多可能。”

  “唰唰,唰唰……”采访间隙,黄简松也没闲着,只见他一手拿起刷子,一手拿着刻刀,伴随泥土碎屑应声下落,一座徽派建筑雏形初现。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