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之麓,嘉陵之畔,山长水阔,大气自然。西南大学,于此拔地而立,成为培育人才的摇篮。一大批名师先贤执教于此,春风化雨,躬耕不辍;数十万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建设祖国,勇当栋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立足教师教育与农业科技两大办学特色和优势,以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主题,用好指挥棒、打好组合拳、下好先手棋,吹起人才强校“集结号”,奏响科技创新“进行曲”。今年2月,学校生物学、教育学两个学科入围“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赓续百年历史底蕴 繁荣哲学社科大发展
从1906年的川东师范学堂出发,办学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力争走在前、作表率。以改革发展为契机,从高水平科研平台搭建到高端智库培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迎来更多崭新课题、激发更强内生动力。
“十四五”期间,西南大学将坚持以“双一流”建设任务为指引,创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打造前沿交叉学科,布局文科实验室,构建新文科体系;重构科研机构和重点平台,实现科教融合、分类评价,建立运行高效的科研体制机制;弘扬社会科学工作者家国情怀,打造“社科之家”,做好探索新文科建设的排头兵。
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开启科技强校新征程
2021年以来,西南大学秉承“科技强国”理念,坚守创新核心地位,把科技强校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聚焦科技创新战略规划,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四大研究任务为抓手,构建多要素互融互促的新时代科技创新体系。
2021年8月,西南大学科学中心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揭牌,重点建设“种质创制”“未来农业”“合成生物与大健康”“智能制造与大数据”等前沿研究中心,构建科技创新高地。2022年1月,作为重庆市“十四五”时期重点推进项目——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正式运行启动,聚焦长江上游重要特色物种,集中攻关种源“卡脖子”技术,为种业振兴贡献重庆智慧和重庆方案。
作为教育部直属在渝高校,西南大学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有机融合,以全球视野汇聚天下英才,人才队伍接续展现新作为,科技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铸就引才聚才强磁场
西南大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引育并举的人才体系,广聚天下英才,厚植科研沃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西南大学坚持引育并重,依托“聚贤工程”“英才工程”,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与培育制度体系;设立“含弘领军岗”“含弘英才岗”和“含弘优青岗”等多层次人才岗位,采取相对优势的“基础工资+岗位年薪+标志性成果奖励”,强化标志性成果导向;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简化程序,优化流程,畅通渠道;建立后备人才库,制定分类培养方案和相关支持措施,多维度精准培育优秀青年人才。
同时,学校出台《西南大学创新研究2035先导计划》《西南大学科研发展激励办法》等,释放人才创新活力。专班快速解决人才用房、实验设备采购、经费划拨、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诉求,并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以及居家水电维修等后勤服务,全方位解除人才后顾之忧,增强人才归属感;举办人才学术沙龙等活动,畅通交流探讨、建言献策渠道,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激励人才勇拓新兴前沿领域。
下一步,西南大学将不断完善办学体系,厚植人才沃土,打造人才高地,以内涵式发展举措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全球性视野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数据来源: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