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5月22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展现粮安天下的壮阔图景(全面小康画卷)

顾亚奇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2日   第 08 版)

  黑土稻香(版画)
  宋洪宇

  征程(版画)
  时素梅

  扶贫助推金色梦(油画)
  周祖银

  山乡春早(中国画)
  王一潮

  丰收喜悦(油画)
  周丽萱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美术工作者聚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脚步丈量广袤的祖国大地,用画笔描绘春种夏长的辛劳、秋收冬藏的喜悦,创作出一批优秀美术作品,展现了大国粮仓的时代新貌。

  礼赞大地,读懂“藏粮于地”

  地为粮之本。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对耕地的保护和建设。千百年来,对土地的热爱与眷恋深藏在中国人的血脉里。美术工作者以小视角折射大主题,浓墨重彩地表达对土地的深情。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宋洪宇的版画《黑土稻香》,以四条屏的形式,用固定视角串联起黑土地上稻田的四季景色:秋之金黄、夏之绚烂、春之萌动、冬之静穆。三两人影点缀在个别画幅中,平添生机与活力。细腻的线条、浪漫的色彩,尽显“寒来暑往勤耕耘、稻谷飘香喜丰收”的景致,可谓美不胜收。四种不同的色调,凸显四季更替的节奏感,强化了时间的流动与空间的张力,彰显东北大地的辽阔。

  希望的田野上,总是洋溢着一餐一食带来的知足与欢愉,哪怕是在并不丰沃的土地上。油画《礼赞大地》是陈流“土地”主题系列作品之一,描绘了云南地区早春时节农民播种的景象。大面积的红土地,与绿色的群山形成鲜明对比,成为画面主体。几位农民或弯腰耕作,或持锄休憩。人物形象与环境融为一体,黄天厚土的浑厚凝重与天地人相谐的意蕴跃然纸上。该创作源于画家在云南红土地上的采风活动。采风的深刻体会,让久居城市的美术工作者对土地多了一份敬畏,更升华了对土地的认识。

  五谷瓜果栽满沟,梯田层层披绿装。在提升耕地质量的同时,人们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像徐里的油画《加榜梯田》、韩昌力的中国画《绿水青山之叠田》、田云龙的版画《印象皖南·雨后》等作品,均以生态优美的梯田为表现对象,诠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山水与耕地的奇妙交融,在丹青华彩的渲染下更显瑰丽壮阔,大地生态画卷的最美底色——绿色,愈发鲜明。

  记录时代,镌刻“藏粮于技”

  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这种历史性转变,离不开农业科技飞跃发展。不少美术工作者以“藏粮于技”为选题,通过多元视角观察,表现中国粮食科技的创新步伐。

  种业是粮食之基。只有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才能长久地保障粮食安全。吴为山创作的雕塑《袁隆平》,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朴实乐观、勤奋钻研的形象——右手拿着草帽,脚上的高筒靴沾着泥土,表示他刚刚走出稻田;双目注视左手紧紧攥着的一束稻穗,嘴角上扬,露出欣慰的笑容,寓意其农业研究取得进展。作品寄托着人们对“杂交水稻之父”永远的敬意。

  “藏粮于技”还体现在农业机械化、数字化、绿色化、功能化、共享化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免耕播种机、高速插秧机、农用无人机……这些驰骋在田间地头、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新农机,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时素梅的版画《征程》便聚焦农药喷洒机、新型联合收割机等在田间忙碌的场景。这件作品分为上中下三联,均采用统一的土黄色调处理画面。对不同农业机械设备特写式的刻画,强化了画家对“智慧农业”亲身感受的表达,凸显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沙永汇的版画《金秋时代》,关注的则是变身“北大仓”的北大荒。金秋时节,一群年长的北大荒早期建设者,正细致地观察着数字化农田管理装置,倾听年轻技术员的讲解并拍照留念。他们是北大荒沧桑巨变的见证者。画面上方,无人机在天空中飞翔,象征着智慧化、集约化、高效化的新农业体系,已经在北大荒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逐步建立。两件作品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反映了农机装备的迭代升级和农业的智能化发展。它们不仅让新农人搭上了科技的快车道,也为昔日的广阔天地增添了新风光。

  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和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也在不断完善。陈振国的水彩画《秋醉大巴山》,借鉴北宋山水画全景式构图,以金秋丰收季美景如画的大巴山,以及贯通画面向大巴山深处蜿蜒而畅通的公路,从侧面展现了我国在粮食仓储、运输和保供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图绘幸福,寄寓“天道酬勤”

  良田要人耕,科技因人兴,饭碗要端得稳、端得牢、端得好,离不开亿万人民的辛勤劳作。美术工作者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为辛勤耕耘者画像,折射大国粮仓背后的默默付出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的动力之源。

  粮食丰产,总是让人满心欢喜。周丽萱的油画《丰收喜悦》就表现了人们打稻谷、庆丰收的火热场景。飞扬的尘土披上明亮的光,“稻黍飘香、颗粒归仓”成为绚烂夺目、颇具仪式感的画面。忙碌的身影洋溢着火热的激情,昂扬向上的蓬勃之气氤氲如蒸。如果说《丰收喜悦》表现了传统农耕收获时节的片刻光影,那么陈玉平的版画《金秋随想》则以宏阔视野再现了现代农业机械化收割的典型场面。画家对机械化收割的繁忙景象进行了艺术化处理,暖黄色的主色调铺满画面,金黄的稻田一望无际,丰收的喜悦一览无余。

  农民增收,让神州大地处处欢歌嘹亮。当青藏高原的青稞迎来丰收季,同江南秋收一样遍地金黄,一派喜人景象。于文江的中国画《金色青稞》,以富有诗意的方式再现了农牧民喜迎丰收的场景。苍茫的高原上,湛蓝的天空下,一对正在劳作的年轻夫妇脸上洋溢着笑容,大片金黄的青稞,助力他们实现高原致富梦。在美术工作者笔下,“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诗情画意,化为人与土地最热烈的交响,也成就了最富生机的壮美画卷。

  围绕“粮食安全”展开的美术创作,无疑是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结晶,灌注了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对时代的思考,也融入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对劳动者的歌咏。浓墨重彩的时代画卷,赞美着新农人的踔厉奋发、喜人佳绩,记录着新征程上“粮安天下”的坚实步伐。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版式设计:赵偲汝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