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5月20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转型发展守护大美洞庭(现场评论)

何 勇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0日   第 05 版)

  主动作为、因地制宜,积极调结构、优布局,找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的路子

  

  从湖南沅江市南洞庭湖的码头出发,湖面渐行渐阔。放眼望去,洲岛上碧水连天,偶有苍鹭飞过;不远处,江豚不时跃出水面。渔政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说:“南洞庭湖好多年看不到江豚,禁渔后,这两年出现了!”如今,渔民退捕、自然水域禁捕,非法采砂被取缔,洞庭湖再现沙鸥翔集、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

  洞庭湖是长江重要的吞吐型湖泊,有面积广阔的湿地。由于靠水吃水、竭泽而渔式的粗放发展,洞庭湖自然生态一度受到严重破坏,水体污染、水面缩减、鱼类骤降、鸟类减少等问题凸显,湿地功能严重退化。近年来,湖南坚持湘江、资江、沅江、澧水系统治理,省、市、县、乡、村五级形成合力,打响一场“洞庭湖生态环境保卫战”,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据统计,2021年冬天,洞庭湖区域水鸟已达74种40.4万只,种类和数量均创新高,彰显出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成效。

  守住青山、护好绿水,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近5年,处于洞庭湖腹地的沅江市,在环湖区域相继清退造纸、禽畜养殖等产业,禁止芦苇砍伐、非法采砂、湿地种植,在10个相关领域实现了全面退出。沅江市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是以退为进、转型发展。”近年来,沅江市在工程机械、食品等产业上重点发力,规范采砂等产业,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迈出绿色发展步子。实践表明,主动作为、因地制宜,积极调结构、优布局,找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的路子,有助于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促进生态持续改善,贵在久久为功,解决好一个个问题。近年来,湖南积极推进洞庭湖生态环境多个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整治,修复湿地生态面积8.6万亩;持续开展鱼类人工增殖放流行动,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如今,在洞庭湖畔,251个砂石码头被拆除复绿,近1000个排污口被取缔,洞庭湖的水质在不断变好。成绩来之不易,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面对洞庭湖湿地面积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水源涵养不足等问题,下一步,三湘大地干部群众仍要坚持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工作,着力推动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

  在洞庭湖区域,人们感叹:“以前是‘靠湖吃湖’,现在是‘靠湖护湖’”“以前是人进水退,现在是人退水进”。思想观念变了,发展方式变了,环洞庭湖区域的干部群众不仅逐步树立起生态文明的意识,而且汇聚起生态保护的合力。站在湖岸,可见水清鸟飞。绿色发展理念在厚植,绿色发展效益在显现,绿色发展动能在积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定会越走越宽广。

  (作者为本报湖南分社记者)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