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5月03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云霁——

让计算机更聪明(劳动者之歌)

本报记者 施 芳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03日   第 04 版)

  图为陈云霁在和同事探讨专业问题。
  本报记者 施 芳摄

  见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云霁时,他正忙着编程序,办公桌旁是一张折叠床,侧面墙壁的白板上写满了各种结构图。“最近一个科研项目要收尾,一直在忙。”他笑着说:“不过也不觉得累,把做研究当成兴趣了。”

  2002年,陈云霁进入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跟随胡伟武研究员开始硕博连读,成为当时龙芯研发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博士毕业后,陈云霁留在了计算技术研究所。2008年,25岁的陈云霁成为8核龙芯3号的主要架构师。龙芯3号与龙芯1号、2号有所不同,已从单核发展到多核了。陈云霁打了个比方:“以前一桌菜给一桌客人吃,现在一桌菜要给8桌客人吃。”为此,陈云霁和同事们查阅了大量论文,边干边摸索,解决了一系列关键难题。        

  陈天石是陈云霁的弟弟,本科也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算法。一个做硬件、一个做软件,兄弟俩决定联手做人工智能和芯片设计的交叉研究。这源于他们年少时的一个想法——让计算机更聪明。他们先后提出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处理器研发技术。        

  “做基础研究,很多时候可能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回忆起那段时光,陈云霁感触很深,“困难一个接着一个,但问题解决之后的喜悦是常人无法体会的。”2014年,他们研制的国际上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与电脑主板成功连接,能效达传统芯片的近百倍,成功实现预期目标。陈云霁喜出望外,“踏踏实实睡了一觉,然后又开始下一个迭代。”

  陈云霁团队把研制的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命名为“寒武纪”,希望能开启人工智能的新纪元。历时10余年,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已经应用在数千万台智能终端上,涉及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无人机和智能驾驶等多种场景。相关技术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除了研发强大的人工智能处理器,陈云霁尤为看重人工智能时代的生态布局。“开发芯片的同时,我们提出了一种与通用计算完全不同的指令集。”陈云霁解释,指令集就是电脑硬件与软件之间互相“对话”的语言,是构筑信息产业生态的基础之一。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创新争先奖……近年来,陈云霁获得各种荣誉,但他丝毫不敢松懈:“芯片研发是一个日新月异的领域,我们有先发优势,但必须加倍努力,才能引领国际智能芯片的发展。”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