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4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乡村气象新 农民日子美(谱写新篇章)

本报记者 顾仲阳 王 浩 常 钦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25日   第 06 版)

  广袤田畴间,农民种地挑上“金扁担”。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峨山镇沈弄村,金晨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军打开手机查看土壤肥力,“水稻田里安装了物联网,点点鼠标就能种地!”

  融融春光里,一幅幅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新画卷徐徐铺展。

  “现在村里水、电、路都很好,环境也美,大家都有事做,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段村村民蔡文明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总产连续站稳1.3万亿斤台阶,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业生产更加高质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进入新时代,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大步迈进。

  调好方式,农业上演“动力变革”。

  植保无人机低空掠过,雾化后的药物均匀喷施在麦苗上,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襄阳绿谷丰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红光掩饰不住兴奋:“有了智慧农机助力,1万亩有机小麦种起来不费劲。”

  希望的田野上,科技动能激荡。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目前超过72%,比2012年提高近15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农业发展动力日益强劲。

  调优结构,沃野刷新“绿色底色”。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樟山镇荣兴家庭农场基地里,负责人陈呈礼正管护砂糖橘,树下黑麦草长得正旺,“种草养牛,牛粪肥田,通过立体种植、循环种养,农场年收入从8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

  绿色种养让农业的生态底色越发鲜亮。全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6%,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数量累计超过5.9万个。我国在确保“米袋子”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保障“菜篮子”“果盘子”等有效供给。食物品种更多,质量更优,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和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消费升级需求。

  调顺体系,产业实现“全链增值”。

  从销售鲜果到深加工成果汁、橘饼、精油、果酒等10余种产品,再到“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里三产融合发展,在重庆市忠县新立镇,柑橘产业不断“裂变”,释放出乡村产业振兴强劲动能。

  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农业功能,全环节升级、全价值提升、全产业融合,成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趋势。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18.1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提高到2.48。

  美丽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重大工程,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广袤乡村面貌一新。

  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更宜居。

  一大早,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宝石镇宝龙村村民刘玉琴到村卫生室针灸治疗。“以前看病要去80多公里外的县医院,现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医生,真是太方便了。”村医李朝辉是突泉县培养的首批“本土名医”,县里两次送他外出进修,过硬的医疗技术更好满足了村民就医需求。

  越来越多的乡村“硬件”“软件”同步强化,乡亲们“环境美”“生活美”同享。目前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村容村貌明显提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较10年前提升了33.9个百分点。乡亲们出行、看病、上学、办事都更加方便。

  资源要素加速汇集,乡村发展更有活力。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里,茶香阵阵。“春茶上市,吸引了很多游客。”返乡创业的村民章红艳笑吟吟地说,这阵子她家的民宿入住率超过了80%,春茶都不够卖。径山村以茶兴业,打造旅游品牌,开发文创产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好几家公司前来投资兴业,曾经的贫困村一跃成为“美丽休闲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径山村是个缩影。举措更有力,合力更强大,越来越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加速汇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去年全国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达1120万人。一个个村庄产业兴了,环境美了,人气旺了。

  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富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群众既有收入,又能兼顾家庭,把孩子教育培养好。”

  殷殷嘱托,春风化雨。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产业拔节生长,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农民增收后劲越来越足。

  清洗、分选、打包、装车……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官池镇石槽村综合服务交易中心里一派忙碌。“这里安排了170多位村民就业,线上加线下销售萝卜,光线上一年就能售出2000万斤。”石槽村党支部书记秦中良难掩自豪地介绍。在官池镇,一根小萝卜创造出一个年产值超18亿元的大产业,带动6000余人就业。

  广袤乡村,一个个小特产做成大产业。全国累计培育80个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0个年产值超100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120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强镇,创建3673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兴产业、促就业,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7917元增加到2021年的18931元。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以前办宴席,光包子就得做10多种,现在各家派一名代表参加酒席,严禁铺张浪费,大家都拍手叫好!”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乙日亥村村民韩毛扫说。循化县移风易俗,红白喜事仪式简办蔚然成风,大操大办少了,乡情乡谊浓了。

  在湖南攸县,通过门前小书屋、小广场、小讲堂,把文化服务送到农民家门口;在陕西安康,新民风建设让农民“人情份子”支出下降七成;在甘肃金昌,“好婆媳、好邻里点赞”等文明实践倡导新风尚。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全国所有行政村都有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各地优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