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国际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4月22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烽火守书人”的启示(环球走笔)

黄培昭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22日   第 17 版)

  在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第四届“埃尔比勒阅读节”在伊拉克北部城市埃尔比勒举行,伊拉克其他城市也将举办一系列阅读活动。阿拉伯国家有这样的说法:埃及人写书,黎巴嫩人出书,伊拉克人读书。由此可以看出书籍在伊拉克人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分量。

  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之一亚述巴尼拔图书馆,便在今天的伊拉克境内。据记载,亚述巴尼拔图书馆藏书门类齐全,几乎囊括了当时的全部知识。“读书不但可以扩充知识和技艺,还可养成一种高贵的气度。”图书馆遗址的一块泥版上,至今仍保留着亚述国王巴尼拔的自述。这是该地区人民爱好读书传统的真实记录。

  近代以来,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然而,战火并没有阻挡伊拉克人对书籍的向往和热爱。《烽火守书人》这部伊拉克国家图书馆馆长伊斯康德的著作,感动了无数读者。伊拉克战争后,伊斯康德毅然决定结束在异国他乡的生活,返回巴格达,临危受命重建图书馆。书中记载,2006年,图书馆共有4人遇刺身亡,2人被绑架,58人收到死亡威胁。爆炸、袭击、停电等更是家常便饭。即使这样,伊斯康德和他的同事们仍然凭借着超乎想象的勇气和责任感,在废墟中捍卫着那些无比丰厚却非常脆弱的文化遗产,捍卫着人们求知的权利。2007年7月,伊拉克国家图书馆共接待503位读者,虽然这一数字在和平时期不足为道,但在伊拉克动荡的局势中,这些读书人的执着与守书人的坚定一样,彰显了书籍滋养饱受苦难的心灵、传承人类文明的宝贵价值。

  笔者曾在伊拉克采访,对伊拉克人钟情阅读深有体会。在巴格达老城区,以10世纪阿拉伯诗人穆塔纳比命名的街上,新旧书铺鳞次栉比,文化咖啡馆随处可见。穆塔纳比街既是知识分子淘书买书的好去处,也是文人墨客聚晤切磋、相互启迪创作灵感的精神“栖息地”,被誉为巴格达的“文学中心”“文化灯塔”。伊拉克朋友告诉笔者,如果穆塔纳比街相当于法国巴黎的塞纳河左岸,那么始建于1917年的谢赫班达咖啡馆,就相当于巴黎圣日尔曼大道上雨果、海明威、萨特、毕加索等文化名人钟爱的花神咖啡馆。

  不幸的是,2007年3月,谢赫班达咖啡馆遭遇汽车炸弹袭击,咖啡馆及大半条街被夷为平地,店主阿里的4个儿子和1个孙子等26人丧生。从废墟中被救出的阿里重建了曾祖父留下来的咖啡馆,并按原样进行装饰,力图重现咖啡馆曾经的辉煌。“从咖啡馆建成之日起,这里就是众多思想家、知识分子交流思想、激荡才情的地方,我要将这一传统延续下去。”阿里坚定地说。如今,这里依旧是当地读书人流连徜徉的精神家园。

  不惧动荡和硝烟,伊拉克人爱书、读书、护书的执着精神令人心生敬意,也给人以启示。在人类面临诸多全球性挑战的当下,人们可以从书籍中汲取智慧和勇气,寻找破解困境的答案,获取战胜困难的力量。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