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民生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4月15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加快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

——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玲

本报记者 常 钦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15日   第 19 版)

  农村社会福利关系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社会福利的支持力度,为农村老年人、儿童及“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提供经济、社会和人文关怀,农村社会福利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还需在哪些方面发力?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玲。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我国针对农村困难群体的社会福利政策也在不断丰富和强化。”朱玲介绍,比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瞄准帮扶对象,发挥兜底作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孩子上学可减免费用,就医报销比例高于平均水平,还可享受大病救助。中央、地方政府每年安排资金,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等。

  “十四五”时期,我国持续完善农村社会福利体系。“社会福利制度从重点人群救济型向普惠型发展,福利标准也有所提高。”朱玲举例说,如儿童福利保障对象从孤儿逐步拓展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儿童和其他困难家庭的儿童等。各地残联也相继提高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标准。

  针对农村的“三留守”问题,朱玲表示,当前大多数村庄的常住人口规模远不及户籍人口,高龄老人、婴幼儿的照护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朱玲认为,加快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应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角度一体化推进。一方面,保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享有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为他们创造稳定融入城市的条件。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覆盖。同时采取返乡创业就业等支持措施,吸引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发展乡村富民产业,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朱玲建议,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建设要以扶老、爱幼、助残等为重点,切实增强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加大农村福利院、健身广场、幼儿园等设施建设,搭建互助养老之家、“四点半”课堂等平台,加快农村社会福利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同时,增强乡村人力资源供给,培养组织社工队伍、社区志愿者,满足困难群体的营养养育、康复训练、继续教育等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优质服务。

  做好农村社会福利工作,需要发挥社会各方力量作用。朱玲表示,一些公益组织在老幼照护、援助工伤残疾人和职业病患者等方面都积累了有益经验。如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将山村幼儿园和入户早教服务相结合,既促进了留守儿童的早期发展,又为留守妇女创造了就业机会。应促进政府公益性服务和市场社会化服务协同发力,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农村公益慈善事业。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