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4月08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建设更加安全的韧性城市(新知)

——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建设②

何 娟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8日   第 05 版)

  【现象】“韧性城市”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市提出到2025年建成50个韧性社区、韧性街区或韧性项目,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韧性城市建设经验;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围绕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防内涝综合能力提交建议……近年来,建设韧性城市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正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课题。

  【点评】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韧性城市”是在逆变环境中具备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让城市像弹簧一样,能从容应对外界压力,并快速恢复原状。当前,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复杂,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资源、生态承受着更大压力,人口、建筑、生产、财富的聚集也对各种灾害风险产生放大效应,进一步加剧着城市的脆弱性。正因如此,在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同时,防范化解城市运行中的风险、提高城市的韧性日益重要而迫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建设韧性城市是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的底线思维和战略眼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增强公共设施应对风暴、干旱和地质灾害的能力。未雨绸缪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动从传统的灾害管理向以容灾、耐灾为核心的风险管理转变,将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安全性、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韧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基础设施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空间韧性、生态韧性、治理韧性等,体现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医疗卫生、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诸多领域,牵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新等各环节。比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有的企业跨界生产口罩、呼吸机;雨季来临,城市可以像海绵般“呼吸吐纳”;突发自然灾害,社会可以快速广泛动员……这些都是城市韧性的体现。建设韧性城市,不仅要提升传统基建、新城建等“硬实力”,也要提升组织动员能力等“软实力”。只有当每个微观单元都充满韧性,整座城市的韧性和生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延展。

  当然,韧性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将韧性思维、风险意识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新等各个环节,合理规划韧性城市建设目标。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针对城市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对风险的举措。惟其如此,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