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3月27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共建“一带一路”民生项目稳步推进

本报记者 闫韫明 周 輖 孙广勇 曲 颂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27日   第 03 版)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深入,一批民生项目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稳步推进,帮助当地民众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印证了“一带一路”是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是惠及各国人民的“幸福路”。

  建立网络中心

  埋下希望种子

  距离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约20公里的吉素来44区,是当地较大的一处中低收入社区。在社区一栋黑白色的砖混结构老楼里,有一家提供远程教育的诺联互联网中心。每周六下午,11岁的莱文·查马都会准时来这里参加在线远程学习,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在网上给孩子们教授语言、文化、数学等课程。闲暇时,各地的学生在网上分享自己家乡的风景和文化,查马也经常把肯尼亚的特色食物和当地风土人情介绍给大家。

  诺联互联网中心是中国人周涛在肯尼亚创立的非洲诺联网络科技公司的一部分业务,旨在为内罗毕郊区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远程教育服务。

  周涛介绍,他们最初只是希望创建一个数字服务中心。经过考察后发现,如果建立一个互联网中心,不但可以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企业与社区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将中心作为窗口,帮助当地人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我感觉,做这些非常有意义”。

  在内罗毕,像吉素来44区这样的中低收入社区不少,对实惠的互联网服务需求巨大。2018年,诺联公司与中国电信合作,结合WiFi技术和城域光纤网,开始为当地居民提供性价比高的无线宽带网络服务。在推出不同优惠套餐的同时,公司还开办诺联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免费为当地5至15岁孩子提供远程教育。

  2020年初,诺联互联网中心正式运营。在第一节公开课上,中心邀请了两名当地大学生与孩子们分享他俩的求学经历,向孩子们讲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活动结束后,一个孩子开心地总结那节课的收获:“通过努力就能获得好的回报。”“这就像一粒种子埋进了土壤。他们未来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好的生活。”周涛说。

  截至目前,诺联公司已在吉素来44区和金曼门区发展了6.5万名宽带注册用户。周涛告诉记者,他的心愿是“乘着中非合作的东风,借助互联网手段,让非洲民众更好地与中国、与世界联结”。

  利用雨水收集

  织出片片“绿洲”

  春天来了,科威特西北部荒芜的沙漠深处呈现出一片别致的“绿意盎然”——300多万块绿色“积木”搭建成的雨水收集系统,正助力穆特拉新城“海绵城市”的建设。

  穆特拉住房基础设施建设是中科“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民生项目。项目建成后能解决科威特40万居民的住房问题。其中8个街区的配套基础设施由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承建。如今,配套的雨水收集系统建设正在中外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全速推进。

  科威特雨水不多,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常常被忽略,偶尔的暴雨就会引发城市内涝,有时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穆特拉新城配套的雨水收集系统建设是科威特政府在本国城市化建设中的首次实践。

  这一项目的雨水收集系统规模庞大,52个渗透池总容积约为65万立方米。其中,超过1万立方米的渗透池39个,最大的可达2万立方米。渗透池内整齐排列的“积木”,就是雨水收集系统的核心结构,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支撑。雨季时,分布在各个街区地下的渗透池有效收集地表雨水,然后在48小时内将内部水回灌地下。未来,这些分布在各个街区的渗透池将服务于穆特拉新城的水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由中外员工组成的工程技术团队,通过与科威特大学合作,开展了沙漠地区大面积雨水收集和渗透系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

  如今,在茫茫沙漠上的穆特拉新城,已有许多居民在这片科技与希望绘制的版图上建起了自己的新家。“感谢中国公司在疫情防控期间排除各种困难,顺利完成项目的建设和移交,我们的新别墅已经在完工的地块上开始修建了。”居民代表哈利德高兴地说。

  架起新铁索桥

  奔向幸福生活

  “看这里,1、2、3……”随着“咔嚓”一声,卡斯齐纳抱着儿子挽着父亲,在重建的特莱尔铁索桥前,留下了一张祖孙三代的珍贵合影。

  卡斯齐纳是尼泊尔甘达基省拉姆郡市马相迪3村村民。村口的马相迪河奔流千年,将安纳普尔纳山劈成了两半,河对面是马相迪7村,是通往20公里外贝西沙尔镇最大集贸市场的中转站。

  过去,3村村民要到对岸的7村或更远的集贸市场,只能靠摆渡或绕路。上世纪90年代初,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马相迪河上搭建起特莱尔铁索桥,成为马相迪3村村民赖以过河的唯一捷径。卡斯齐纳曾无数次走过这座桥,去对面的7村上学,学业完成后找了一份建筑施工的工作,还不时在农产品贸易市场兼职,并从7村娶到了心爱的姑娘。

  一晃近30年过去,随着雨水的冲刷和地质灾害的影响,铁索桥两侧的桥墩出现很多裂缝,日久失修的铁索桥变得老态龙钟,也有了安全隐患。

  为减轻承重,确保安全,每次过桥,村民们必须“轻装上阵”,村里产的粮食、蔬菜、家禽等农畜产品只能由三轮车装载,盘山绕路运往集贸市场。

  得知桥梁年久失修严重影响马相迪3村村民出行,中国电建尼泊尔上马相迪A水电站决定帮助当地重建一座更安全实用的新桥。上马相迪A水电站是尼泊尔境内首个由中国企业集开发、建设、运营为一体的项目,也是尼泊尔水电建设史上第一个提前实现发电的水电站。2017年投运发电后,为尼全国电网提供了5%的稳定电力供应,极大改善了首都加德满都和旅游城市博卡拉的电力供应。

  在当地政府配合下,建桥项目很快启动。卡斯齐纳和父亲以及10多名村民踊跃报名加入建桥队伍。3个月后,一座崭新的特莱尔铁索桥横跨马相迪河,验收合格后被正式移交给当地政府。

  如今,卡斯齐纳和村民们可以把村子里更多品质优良的农作物运往河对岸的集贸市场出售,“再过几年,儿子到了上学年龄,就可以步行到河对岸上学,我们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卡斯齐纳对未来的幸福生活满怀憧憬。

  (本报约翰内斯堡、开罗、曼谷、北京3月26日电)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