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通过举办奥运会,创造丰厚的奥运遗产,为广大民众带来长期收益,带动主办城市和地区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重要目标。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作为国际奥委会颁布《奥林匹克2020议程》之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不仅奉献了一场“真正无与伦比”的冰雪盛会,更在多个领域留下大量遗产成果。“用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遗产”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财富将长久造福社会、造福大众,为创造美好未来注入活力。本版今起推出“让冬奥遗产惠及长远”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北京2022”字样的焰火绽放在国家体育场上空,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一届“在温暖中永恒”的冬残奥会,相继在全球首个“双奥之城”画上句点。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在奥林匹克的历史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北京举办一场全球瞩目的冬奥盛会,必将极大振奋民族精神,有利于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也有利于向世界进一步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和平发展主张。
一场冰雪运动的盛会,也是一次精神的升华。冬奥梦交汇中国梦,凝聚“一起向未来”的磅礴力量。冬奥会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无数精彩的瞬间、美好的回忆,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鼓舞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落幕后,“我会永远记得有奥林匹克的冬天”话题冲上网络热搜。美轮美奂的开闭幕式、精彩纷呈的竞技比拼、周到细致的赛会组织,无不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中国成功举办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向世界展示了强大的综合实力。我非常骄傲,我的祖国做到了!”一位网友如此留言。
北京冬奥会举办之时,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这一重大标志性活动,成为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激发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自信心和凝聚力,释放出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回望冬奥筹办,一批批建设者铆足干劲、只争朝夕,创造了冬奥场馆提前1年完工、京张高铁从开建到通车仅用时3年多的“中国速度”;几万名赛会工作人员不畏严寒、甘于奉献,实现了无可挑剔的服务保障。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村长程红感慨:“基础设施世界领先,精神力量更是世界一流!”
冰雪赛场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创造了参加冬奥会、冬残奥会以来的历史最佳成绩。当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荣誉感和自豪感奔涌心头。“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运动员的励志故事引发亿万观众的强烈共鸣。
从筹办到举办,冬奥之路走得坚实而稳健。克服重重困难、坚定履行承诺,激荡起全社会“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干事创业豪情,更向世界彰显了“言必信、行必果”的担当。
在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看来,“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供了如何在疫情之下实现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样本,也成为展示中国优势、中国文化和中国道路的平台。”
透过冬奥这扇窗,世界感知到新时代中国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真正无与伦比”“榜样力量”“新标杆”……国际社会对中国举办冬奥会的高度评价,再一次验证了我们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鼓舞着各行各业继续攻坚克难、不懈奋斗。“这幅千军万马齐上阵的磅礴画卷,是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宝贵遗产。”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冯建中说。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直面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将一项项承诺变成现实,彰显了党的领导和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集各方之智,聚各界之力,形成做好筹办工作强大合力”,贯穿冬奥筹办全过程。两地三赛区协同发力,体育系统统筹调配资源,各领域专家投身场馆建设和科技备赛,社会力量助力冰雪训练基地建设,人民群众响应号召参与冰雪运动……全国一盘棋、一张图、一股劲,为今后开展其他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能做成,更能做好”,这是世界对中国的印象。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孙东生说,“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是新发展理念在冬奥背景下的延伸,充分证明新发展理念不仅对中国改革发展有重要意义,也能为世界探索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路径。
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打乱冬奥筹办和举办的步伐,“赶早不赶晚”的未雨绸缪展现了远见卓识。在党中央的掌舵领航下,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冬奥筹办始终工作不断、力度不减、标准不降。王裕雄说:“这种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背后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高度信任,凸显了国家治理体系的高效执行力。”
“两个奥运”期间,科学周密的“双闭环”管理,为各国运动员营造了安全、人性化的参赛环境,实现观众“零感染”。精准有效的防控体系,既是“人民至上”抗疫经验的缩影,更传递出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信心。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是亿万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又一次热情拥抱。在国际奥委会第139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将奥林匹克奖杯授予中国人民,“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支持,北京冬奥会不可能收获如此卓越的成功。”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 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留下的精神财富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新动力。
推动奥林匹克价值观传播弘扬
盛会落幕后,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特别关注冬奥志愿服务成果转化和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建设。她说:“这些宝贵的奥运遗产,需要及时有效地推广、扩大其价值。”
北京冬奥会期间,1.8万余名赛会志愿者用热情专业的服务,为四海宾朋送上“微笑的名片”。截至2021年11月底,“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448.9万人。以冬奥志愿服务带动城市志愿服务发展,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一届冬奥盛会,也是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良机。全国已认定835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在青少年中传播奥林匹克价值观,让奥林匹克精神生根发芽。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孙葆丽表示,中国与奥林匹克一路同行,对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置身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的坐标系,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生命哲学和人文精神,乘着“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东风,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冬奥筹办和举办促进了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共同参与、共同尽力、共同享有”理念愈加深入人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巴赫说,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多元化世界,奥运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成为全人类希望、和平和团结的有力象征。在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黄海燕看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作为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成功实践,将进一步促进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对话与交流合作,使全世界更加相知相融。
北京冬奥会开幕前,中国各地青少年创作了4.3万多幅画作,其中7500幅作为特殊礼物送给各代表团运动员。“这是一个团结温暖的奥林匹克大家庭应有的样子,北京冬奥会留下的无形遗产是全世界共享的,从中国传递给世界,又从世界传递给下一代。”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赵卫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