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3月23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好发挥竞赛的教育功能(纵横)

王钟的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23日   第 05 版)

  不久前,教育部、中央编办、民政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新修订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明确要求“从严控制、严格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

  曾经,名目繁多的竞赛不仅被用于评价学生学科特长能力,而且还成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在中小学“择校热”现象中,就经常伴随着名目繁多的各类竞赛的影子。学生参加有偿性培训,有的只是形式性地报名,就能拿到获奖证书。这些不正规竞赛既增加家庭负担,也损害招生公平。

  严格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是维护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2018年9月,教育部制定印发了《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实施清单管理制度,取消学前教育阶段各类竞赛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竞赛,大幅削减竞赛数量。此后,竞赛培训热明显“降温”,结合其他措施,中小学招生逐步走上更加健康的轨道。

  此次新修订的《管理办法》,有利于让竞赛活动在法治轨道上规范运行。面对发展高质量教育的要求,哪些竞赛可以保留,竞赛组织要执行怎样的规范等问题都有了方向和遵循。比如,明确了坚持自愿原则,不得强迫、诱导任何学校、学生或家长参加竞赛活动,特别是强调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这既有利于保障教育公平,也有利于让竞赛回归教育的本质。

  竞赛目的不是让学生“优胜劣汰”,而是发掘青少年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学习兴趣。规范竞赛活动,事关教育公平,事关学生权益。期待《管理办法》的实施,助力“双减”落地落实,让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竞赛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摘编自《法治日报》,原题为《让竞赛活动回归育人本位》)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