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3月23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贵州省毕节市七十九岁老党员胡加珠——

一渠清水 一份守护

本报记者 苏 滨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23日   第 07 版)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镇江社区,胡加珠(右一)和村民巡护镇江大渠。
  陈 曦摄(人民视觉)

  胡加珠清洗纪念修渠英雄的无字碑。
  陈 曦摄(人民视觉)

  一把锄头,一弯镰刀,一双橡胶鞋,一个来回3小时。绝壁天渠上,79岁的老党员胡加珠,留下了一代人奋斗和坚守的印迹。

  千百年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被高山、峡谷围困。“生机公社山连山,远望河水喊口干;缸中没有三碗水,既缺吃来又少穿。”曾经,一首当地歌谣,唱出缺水的无奈。

  1958年,当地群众自发组织,从数十丈高的绝壁上凿渠引水,当时年仅15岁的胡加珠便参与其中。8年后,长约13公里的镇江大渠顺利贯通,一条“生机之路”就这样凿了出来。

  1984年,胡加珠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他的带动下,村民合力加固修缮大渠,潺潺的流水顺渠而下,4000亩旱地变成良田。

  依靠便捷的水利,当地大力发展农业。绿油油的辣椒苗,金灿灿的瓜果,一排排农家新房,一座座蔬菜大棚,当地群众的生活焕然一新,乡村振兴的热潮在田间地头涌动。

  “过去修渠不易,条件也艰苦,守好、用好这条渠才能造福子孙后代。”胡加珠说,绝壁天渠是生机镇人的“生命之渠”,保护好这条天渠,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2004年,年逾六旬的胡加珠主动参与到巡渠中来。只要一有空,他就扛着锄头,拿起镰刀,到渠上清淤扫障,查看沟边是否有裂隙,确保大渠畅通。

  年轻时,他用一锤一斧修建天渠;年迈时,他依然发挥余热,义务巡渠。望着绝壁天渠流水淙淙,老党员胡加珠嘴角上扬。

  受胡加珠影响,村民曹官楼如今接过接力棒,成了一名巡渠人,“劈山开渠是几代人的梦,而守护天渠,将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