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3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让城市展现生态魅力(微观)

——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②

周珊珊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15日   第 05 版)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也是人与其他物种共生共存的家园

  

  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点赞居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益尝试。上海市一些社区出现了野生动物——貉。居民刚开始不了解貉,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后来,居民参与有关团队发起的城市野生动物调查研究,通过学习和观察,进一步了解貉的习性,实现与貉和谐相处。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与人类福祉关系极其密切。如今,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在广袤的大自然之外,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样值得重视。从常见的刺猬、松鼠,到此前被媒体报道“一路向北”的亚洲象,野生动物与城市的距离并不遥远。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也彰显着城市的生态魅力。

  有专家表示,貉的出现说明城市的生态在变好。由于人口密集、生产生活活动密集,在城市与野生动物共处,不只是保护那么简单。比如,对于动物来说,过度保护会导致动物改变习性、过度繁殖;还有的动物,会在城市建设和扩张中逐渐退出城市空间。怎么对待野生动物,折射出城市文明的一个侧面。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也是人与其他物种共生共存的家园。人与动物的关系,绝非你进我退、此消彼长。探索人与动物的共处之道,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既不以人类的好恶随意对待动物,也不能毫无原则地一味保护。如何让城市对野生动物更友好,是否需要在城市中规划专门区域……这些不仅仅是城市生态学的研究课题,也是城市规划者、管理者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除了宏观的生态保护政策,各地也在积极探索调节城市生态的方法。比如,长沙成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市民如发现因迷途、受伤等急需救助的野生动物,可拨打热线反映;上海推出一些公众科学项目,上线小程序科普身边的蛙虫鸟兽,开展科普和公众教育;南京红山动物园设计了沉浸式体验和科普活动,帮助人们获取野生动物相关知识……相信这些有益的尝试,能够带动、启发各地探索更多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好做法。

  让人与动物和谐共处,需要更精细的城市治理,也需要每一个居民更加了解生物的习性。如此,我们才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让城市更好展现生态魅力。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