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文化遗产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3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立民族文化之根 铸民族精神之魂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15日   第 20 版)

  陕西延安宝塔山风光。
  影像中国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苑妇好墓展示。
  影像中国

  今年春节期间,平遥古城举办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观。
  曹 阳摄

  长江流域重庆巫山段美丽春色。
  影像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特约请相关学者分享他们的学习、思考和生动实践。

  ——编  者 

  

  考古工作任重道远

  王  巍

  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希望广大考古工作者“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通过一系列重大发现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如何做好这些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是摆在每一个考古人面前的重要课题、长久任务。

  20年前,我受科技部委托,领衔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我们与20多个学科的400多位学者一道,多学科联合攻关,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环境背景、资源的获取、工艺技术的进步、人群迁徙与文明交流互动等进行全方位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我们的传播工作做得很不够,社会上对这些重要成果知之甚少。欣喜的是,这一状况已得到明显改善。

  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从2020年底重启至今,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有上万件精美而神奇的文物出土,进一步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展现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凝聚力、向心力。更重要的是这次考古直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个频道积极参加,先后有近10位在夏商周考古领域造诣深厚的学者参与直播和评述。同时,以三星堆发掘现场为重点,对有一定关联性的多个遗址和博物馆进行连线直播,有同属成都平原的金沙遗址、成都博物馆,有与三星堆文化年代相同或相近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安阳殷墟遗址,还有同处商代长江流域的江西新干大墓、汇集多件商周青铜器的山西青铜博物馆……让观众领略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引发了年轻一代对中华文明的浓厚兴趣。此次直播,以及参与《中国考古大会》节目录制,都是我难忘的经历。

  前不久,由276名考古人通力合作、历时3年完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出版了。这套书共4卷、12册、900多万字,对百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和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同时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对各领域学术进行了前瞻性探讨。200多个考古专题,很多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是我们考古人向大众普及考古成果的一次努力。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此。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设想:能不能建设多个中华文明主题乐园,利用VR(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让青少年乃至更多人,包括全世界对中华文明充满向往的人,都能沉浸式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但愿我的这个设想可以实现。

  (作者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深入挖掘和传播遗产价值

  王旭东

  今年春节,故宫数字文物库新发布1.5万件文物影像,让大家不去故宫也能体验到“云上冰雪年”。能否做好资源共享,是一个承载中华文明的博物馆能否成为“世界一流”的试金石。

  故宫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和186万余件文物珍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近年来,我们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挖掘和传播推广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系统阐释中华文化的时代新义,在文物、历史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多元、便捷的沟通桥梁。

  数字化是将博物馆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传播动能的重要手段。故宫高度重视藏品数字化进程,从2020年开始,每年采集7万到7.5万件文物信息,现在已公开发布8.3万件文物影像,并建立了“数字多宝阁”“故宫名画记”等展示平台。但按照这个速度,将所有文物数字化还需近20年。我们积极把博物馆搬上“云端”,实现保护成果开放共享。“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等数字展览备受欢迎。2021年,“‘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以5.3米高裸眼3D文物、倦勤斋VR等项目呈现纹样世界。数字化展示突破实体展览的局限,观众参与度和体验感更强,满足了“触摸”文物的心理需求。

  丰硕的学术成果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基石。故宫承担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约40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新编)中国通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故宫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等项目进展顺利。2021年,故宫首次面向全社会实施开放课题计划,共收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227项申报课题,37家单位的41个项目首批立项。开放性学术平台汇聚众多力量,为故宫价值阐释提供了重要支撑。

  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故宫博物院的发展愿景之一。近年来,我们连续举办的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驻华使节故宫文化沙龙”等活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与国际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委员会、意大利文物保护修复高级研究院、大英博物馆等15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多国联合开展考古、文物修复等工作。国际博协培训中心、国际文物保护修复学会培训中心落户故宫,为国际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增强文化自信、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精神力量,故宫一直在路上。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院长) 

  

  文旅融合开遗产保护新局

  韩子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旅融合的“化学反应”,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上最为明显。

  这10年,博物馆、美术馆热方兴未艾。过去一些高冷、小众的领域,如考古等,涌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为日益深化的现代节奏加入传统神韵。伴随良渚、三星堆、双槐树、海昏侯等遗址考古发掘的推进,这些遗址和博物馆迅速成为热门打卡地。

  从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到引发“故宫跑”的《千里江山图》及据此创意的舞剧《只此青绿》;从文创热、美食视频,到国乐、汉服、老字号、茶道等传统生活美学的热兴;从古城古镇古村游,到艺术乡建、特色小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大旅游格局的互动双赢日渐形成,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共识,民族美学资源和文化密码在生产消费场景的运用日趋丰富……所有这些文化与旅游、与生活、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正发生着美妙、壮观的“链式反应”。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立春为代表的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活化运用,惊艳世界。今天,哪怕是走进偏远山村,也能遇到非遗助力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例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乍听有点拗口生僻的词,竟这样大规模普及了,扎下根、长出叶、开花结果,在时代生活的沃野郁郁葱葱。“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项事业成功的奥秘,是历史发展的磅礴推力。这推力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华文明有采风记俗的悠久传统,很早就孕育出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执着于理想追求的精神特质。慎终追远、天人合一、和合仁爱、自强不息、家国一体……所有这一切,丝丝缕缕,织出多元一体、生生不息、云蒸霞蔚的文化美景,呈现于一处处遗址、一座座博物馆和浩若星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它使我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也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发挥巨大作用。

  特别是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征精神、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这些横亘于中华大地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遗产,以国家文化公园的形态标示出来,开展系统的传承保护、创造转化、旅游规划,彰显了新时代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必将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出新境、开新局。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