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地处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处,是曾经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六安市以“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思想自我鞭策,以“奋进者”的姿态砥砺前行。2018年以来,六安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加速赶超,稳居全省第一方阵;2021年,六安GDP增速在长三角40个市、全省16个市均位居第二位。
2021年,六安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位次创下历史最好水平。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居全省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居全省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7%,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5%,居全省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6%,居全省第三;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4%、10.8%,居全省第五、第六。
六安市以实际行动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带来“量效齐增”的生机活力,勾勒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奋进者”形象。
“链上合肥” 融入长三角 打通经济发展之脉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合肥都市圈不断壮大,六安因势利导、抢抓机遇,深入推进“合六同城化”和“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在交通建设、产业协作等方面,共同擘画经贸格局。
2020年,六安与合肥共同编制《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把合六经济走廊作为合肥都市圈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绿色发展样板区。
为增进双城间的交流合作,六安、合肥不断加强交通连接。目前,六安连接合肥的南部通道S329已具备通车条件;合六叶高速改扩建项目计划今年年底完工;G312快速化改造项目正在实施,改造后预计车程将由目前一个半小时缩短至40分钟。未来,还有多条高铁、高速和城际轨道交通连接合六两地,这些交通要道将拉近两地的距离,推进合六一体化进程。
在“链上合肥”的同时,加速融入长三角。2021年12月8日,六安市被列入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市,与上海松江区开展结对合作。在《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中明确了7项重点任务,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六安将借助松江的“桥头堡”,对接沪苏浙大平台,加速融入长三角的大幕已经全面拉开。
双招双引 “积树成林” 带动工业长足发展
“双招双引”是实现六安市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途径,坚持工业发展为核心是六安实现赶超发展的关键。围绕这个出发点,2021年,六安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工作,深入实施重点工业项目“积树成林”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老树育新干”工程。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实施企业上市“雁阵计划”。
目前,六安已组建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与生物医药、数字创意与现代服务业“5+1”产业链推进组。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58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80个。深入开展“精重促”行动,建立“管行业必须管投资”机制,开展亿元以上项目提级调度,531个纳入省调度的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10.6亿元。
优化生态 提升品质 打造宜居宜业之城
作为一座有着清秀山水的城市,六安十分注重生态环境治理工作。2021年,六安空气质量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优良天数比例87.4%、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持续为零。22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0.9%,达标率95.45%。
过去4年,六安全市199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和市城区13条黑臭水体治理全部达标,累计实施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项目126个,六大库区水质优良;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管控持续加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7.21平方公里,完成人工造林24.45万亩。
六安市霍山县、金寨县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金寨县、舒城县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金安区、裕安区成功创建第四届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
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六安着力完善城市功能。过去4年,六安市本级完成政府性投资469.7亿元,六安市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科技馆、体育中心、广播电视发射塔等相继建成使用,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面开展“六大专项行动”。
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累计完成投资272.31亿元,合安高铁舒城东站建成通车,公路通车总里程、农村公路通达里程均居全省第一,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全域公交网络体系“六安模式”在全国推广,成功创建全国、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完成农村改厕3.5万户,新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61个。
2022年,六安提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的目标,明确了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强化区域融合发展等八项重点工作。目标明、路径实、干劲足……新阶段现代化六安指日可待,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新篇章来日可期。
数据来源: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
人民日报 2022年03月07日 星期一
六安 以“奋进者”姿态砥砺前行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07日 第 19 版)
六安,地处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处,是曾经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六安市以“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思想自我鞭策,以“奋进者”的姿态砥砺前行。2018年以来,六安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加速赶超,稳居全省第一方阵;2021年,六安GDP增速在长三角40个市、全省16个市均位居第二位。
2021年,六安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位次创下历史最好水平。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居全省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居全省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7%,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5%,居全省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6%,居全省第三;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4%、10.8%,居全省第五、第六。
六安市以实际行动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带来“量效齐增”的生机活力,勾勒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奋进者”形象。
“链上合肥” 融入长三角 打通经济发展之脉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合肥都市圈不断壮大,六安因势利导、抢抓机遇,深入推进“合六同城化”和“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在交通建设、产业协作等方面,共同擘画经贸格局。
2020年,六安与合肥共同编制《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把合六经济走廊作为合肥都市圈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绿色发展样板区。
为增进双城间的交流合作,六安、合肥不断加强交通连接。目前,六安连接合肥的南部通道S329已具备通车条件;合六叶高速改扩建项目计划今年年底完工;G312快速化改造项目正在实施,改造后预计车程将由目前一个半小时缩短至40分钟。未来,还有多条高铁、高速和城际轨道交通连接合六两地,这些交通要道将拉近两地的距离,推进合六一体化进程。
在“链上合肥”的同时,加速融入长三角。2021年12月8日,六安市被列入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市,与上海松江区开展结对合作。在《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中明确了7项重点任务,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六安将借助松江的“桥头堡”,对接沪苏浙大平台,加速融入长三角的大幕已经全面拉开。
双招双引 “积树成林” 带动工业长足发展
“双招双引”是实现六安市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途径,坚持工业发展为核心是六安实现赶超发展的关键。围绕这个出发点,2021年,六安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工作,深入实施重点工业项目“积树成林”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老树育新干”工程。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实施企业上市“雁阵计划”。
目前,六安已组建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与生物医药、数字创意与现代服务业“5+1”产业链推进组。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58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80个。深入开展“精重促”行动,建立“管行业必须管投资”机制,开展亿元以上项目提级调度,531个纳入省调度的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10.6亿元。
优化生态 提升品质 打造宜居宜业之城
作为一座有着清秀山水的城市,六安十分注重生态环境治理工作。2021年,六安空气质量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优良天数比例87.4%、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持续为零。22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0.9%,达标率95.45%。
过去4年,六安全市199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和市城区13条黑臭水体治理全部达标,累计实施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项目126个,六大库区水质优良;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管控持续加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7.21平方公里,完成人工造林24.45万亩。
六安市霍山县、金寨县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金寨县、舒城县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金安区、裕安区成功创建第四届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
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六安着力完善城市功能。过去4年,六安市本级完成政府性投资469.7亿元,六安市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科技馆、体育中心、广播电视发射塔等相继建成使用,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面开展“六大专项行动”。
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累计完成投资272.31亿元,合安高铁舒城东站建成通车,公路通车总里程、农村公路通达里程均居全省第一,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全域公交网络体系“六安模式”在全国推广,成功创建全国、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完成农村改厕3.5万户,新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61个。
2022年,六安提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的目标,明确了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强化区域融合发展等八项重点工作。目标明、路径实、干劲足……新阶段现代化六安指日可待,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新篇章来日可期。
数据来源: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