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一起向未来·北京冬残奥会特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3月06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残奥高山滑雪运动员孙鸿胜——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长镜头)

本报记者 刘硕阳 唐天奕 王 亮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06日   第 15 版)

  “滑下去就行!能滑下去我就胜利了!”面对垂直落差600余米的“雪飞燕”赛道,站在海拔2000多米的出发点,27岁的孙鸿胜大吼一声,疾驰而下。3月5日中午,北京冬残奥会高山滑雪滑降男子站姿项目比赛在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展开,一名中国队选手吸引了现场所有人的关注。

  缺失双臂的孙鸿胜无法借助雪杖保持平衡,只能运用身体在蜿蜒陡峭的赛道上闪转腾挪。只见他滑出优美的曲线,在34道旗门中灵活穿梭。跃过最后一个坡,孙鸿胜帅气地冲过终点,现场所有人紧张的情绪立时化作热烈的掌声。1分28秒00,孙鸿胜完成了比赛,实现了“滑下去就行”的目标。此刻,成绩与名次都不再重要,人们记住了他冲过终点后的轻盈和洒脱。

  “那就再唠会儿!”赛后接受采访时,孙鸿胜特别豪爽、大方,让人顿生敬意。

  孙鸿胜小时候因高压电击失去双臂,与同场竞技的众多高手相比,他“滑下去就行”的目标似乎很低,但对他来说已是很大的挑战。刚刚出发,他的成绩便已落后。“出发时,我无法用雪杖滑行,不能获取更快的加速度。比赛中,我很难单靠身体压住雪道给雪板造成的反弹力。在训练中,速度快或者风大的时候,我被侧风吹出赛道、撞上防护网也是常有的事……”孙鸿胜坦承,缺失双臂,在比赛中的困难远比想象中大得多。在国际赛场上,他是自己这个级别残奥高山滑雪滑降和超级大回转项目唯一一名无臂选手。

  出发便处于劣势,孙鸿胜却从不认输,而是将勇气和拼搏化作“隐形的翅膀”。只能靠身体,那就强化力量,通过瑜伽球和平衡球来训练平衡感。经常被吹出赛道,那就让足球、篮球从一旁砸在自己身上,强化在受到强大外力时保持重心的感觉。“这也给教练出了不少难题,因为他们以前也没教过我这种情况的运动员。”孙鸿胜说。

  为了让孙鸿胜找到更好的身体感觉,教练们不断开动脑筋。用一两公斤的球在孙鸿胜的肩膀上敲打,让他体会回转项目身体打旗门的触感。他说:“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希望能够多一些和我同样情况的选手参加比赛,大家共同提高。”

  孙鸿胜在北京冬残奥会赛场上的表现,对自己来说是实现了奥运梦想,带给他人的,不只是感动,更多的是战胜困难、不断超越的力量。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