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文化遗产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2月10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节日之歌

刘魁立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10日   第 20 版)

  新春佳节,万象更新。“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礼物,形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特质中必不可少的习俗与传统。壬寅虎年,我们约请专家学者就节日文化遗产,撰写相关文章,以飨读者。

  ——编  者 

  

  岁岁有年,年年有节。每逢过年,无论种地也好,做工也好,人们会把手上的活儿暂时放下,怀着美好愉快心情,完成某些相同仪式或习俗,欢度这一特殊时光。

  一年365天,可分为平日和节假日。一般假日,是社会成员“个人的”时间,重大节日则是某一社群、族群及整个社会“集体的”时间。“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群体性心理活动。围绕节日,大家心态观念有一致性,行事和作为也有一致性。

  重大节日的社会群体性,引申出节日的教育功能。这一点在国家规定的重大节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每逢“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人们会感受到热爱祖国、珍视生活、充满理想的节日文化。

  历史悠久、积淀丰厚的传统节日,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节日还是人们同自然、历史、社会对话交融的一个重要节点,比如过年。早先过年期间,有一些传统风俗。现在不同了,但室内和庭院仍然要按惯例打扫得干干净净。这些活动,是在表达重新建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殷切期望。有的地方过年要祭扫,拜谒祖辈;除夕交子时分,要给父母长辈行礼拜年,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祝福;过年期间,要走门串户给亲朋好友拜年;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纷纷走上街头,参加或观赏新年踩街活动,进行社会性群体大联欢。这些仪式和习俗活动体现了人们重构和强化社会关系的美好祝愿。

  人们过年要理发,要沐浴,要穿新衣服,言谈举止要和善,待人接物要有礼,旧年行事要总结,祈盼新年有新气象。这些活动意味着,在时间转换、新旧交接的年关当口,人们在庄严地展现改革自我、涵养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赤诚之心。这就是我们的“年”。

  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依然生动地存续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代社会的技术发展、人文变化都在延续着传统节日的生命,它的当代功能、新特性、新结构、演变中的新形态,也不断拓展着我们对节日的认知。

  首先,节日是增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重要依据,是民族特质、民族性格的文化符号。这种认同感,使我们能够找到我们的亲人朋友和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群体,从而获得生活满足和创造力量。

  其次,我们的节日体系具有多重历史记忆和辉煌的时代印记。通过节日,我们可以将自己与不同时代的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我们欢度节日不仅是个人生活记忆,还是节日文化长链上的一环。有了这种历史感,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三,中华民族整个节日体系在培育民族性格、丰富民族情感方面,尤其显示出强大力量。由节庆实践而产生的亲善感、满足感、审美享受和内心快乐,是节日馈赠给我们的厚礼。节日是美的结晶、美的化身。节日本身和我们欢度节日都饱含着美的、乐观的、幸福的意味。让我们怀着无尽的依恋和深深的珍爱,年年欢度、代代守护我们的民族节日,高声欢唱健康快乐向上的节日之歌。

  (作者为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