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产经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1月26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制造能力(观象台)

韩 鑫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26日   第 18 版)

  跳出“舒适区”,既是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也是化挑战为机遇的辩证思维。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尤为重要

  

  前不久,笔者在采访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时,了解到这样一件事:多年前,正当公司发展顺风顺水之际,客户突然提出让其与一家海外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对标和产品竞争。为了不失去客户,这家小企业硬着头皮做技改、强管理,从转型无所适从到创新无所畏惧,“对标”了整整10年。

  10年间,这家企业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个子”成长为“小巨人”企业,从“没有一项能力超过对标企业”,发展为全球市场占有率超40%的行业龙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回首过往,企业负责人感慨:“如果不是当时咬牙跳出‘舒适区’,恐怕不会有企业成为行业标杆的好成绩。”

  跳出“舒适区”,既是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也是化挑战为机遇的辩证思维。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尤为重要。

  过去,一些中小企业习惯于扮演“跟随者”,跟进产业链龙头企业,满足客户需求便能“丰衣足食”。然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倘若不能及时跳出“舒适区”,不断推陈出新,很有可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被甩下甚至被淘汰。从企业发展生命周期来看,企业在迈过成长、成熟期后,只有保持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度,瞄准行业高标准提早转型,为企业找寻到新增长点,才能打开企业增长新空间。

  跳出“舒适区”,考验企业在关键时刻作出抉择的勇气和担当,需要持之以恒地改进技术与管理。对标行业龙头,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领跑,注定是一场艰难的跋涉,意味着企业要摆脱过去靠数量规模取胜的路径依赖,切换到以创新提升发展质量的全新赛道。要突破技术“天花板”,练就一身“独门绝技”,短期内很难见到效益,往往需要经年累月的持续投入。对那些资金相对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来说,唯有保持定力、持之以恒,才能实现从满足需求到创造需求的转变。

  跳出“舒适区”不易,也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来呵护勇气。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制造能力,非一日之功。要进行数字化改造,就要忍受短期的“效益之伤”;要推进技术研发,就可能面临“融资之痛”……只有“有形之手”及时出手相助,强化资金支持、拓展融资渠道、提供智力资源,才能助力中小企业摆脱后顾之忧,锻造更强实力。

  当前,中国制造正处在提档升级的发展关键期。作为强链补链生力军,中小企业迈向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跳出“舒适区”,不断增强本领和武艺,中小企业才能努力在细分市场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打开增长新空间,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发挥更大作用。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