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各地脱贫群众投身产业发展,享受产业带来的增值收益,日子越过越红火。
——编 者
吃上产业饭 生活更安心
田成方,蔗成行。广西天等县盛典村的脱贫户韦金庆砍完甘蔗,随意提起一根,掰掉尾叶,削好一截,边嚼边说:“年景好,比蜜甜。”韦金庆一家人有76亩甘蔗地,年产甘蔗500多吨。一根甘蔗两头甜,产业乐了乡亲、富了村。盛典村曾是天等县54个贫困村之一,依托甘蔗、坚果、桑蚕等特色产业发展,2021年人均收入达1.3万元。
“广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立足广西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重要指示精神,在脱贫地区建立起主导产业目录,培育了一批实力强、链条长、能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广西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孙庆磊说。现在广西已形成县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据了解,2021年广西专门划拨中央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资金,在31个脱贫县开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项目建设,推动补齐产业链短板。
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融合发展和品牌建设增强了县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据统计,广西54个脱贫县已累计创建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9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9个国家级产业强镇、56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114个自治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柳州螺蛳粉、梧州六堡茶、融安金桔等许多特色产品知名度越来越高,为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门前产业园 就业更方便
打钩、穿笼、拉金线……临近春节,重庆铜梁区坪漆村龙灯彩扎基地的工人更忙了。
“现在是旺季,一天能赚两三百元呢,淡季一天也有百多块钱。”在家门口就业、又有稳定收入,脱贫户周光学满脸乐呵,他在这里学会了电焊,参与制作铜梁龙灯。
这得益于铜梁在脱贫地区建设产业基地。近来,铜梁在脱贫地区布局一批乡村振兴车间,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文创产业生产基地,着力破解企业招工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问题,既让群众增收,又使企业增效。目前,全区累计建成乡村振兴车间49个,共解决1500余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达3500元左右。
产业基地离村民近,但距市场有点远,为此铜梁完善交通设施,解决企业后顾之忧。目前,一条6米宽的公路连通坪漆村与国道,大批产品走出村外。不只是铜梁,重庆市紧紧扭住“产业衔接”这个关键,以脱贫地区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促进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岗就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有产业园区作为载体,脱贫群众更方便在家门口就业。”重庆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从政策支持、平台建设等方面强化保障,拓宽脱贫人口就近就地稳岗就业渠道。明确支持就地就近就业政策措施,延续支持就业帮扶车间等优惠政策,针对务工需求和紧缺工种,开发150余个特色工种,将就业技能培训开到乡镇和村社。
全产业链培训 技能更先进
一铲子入水,泥巴粘在铁锹上,浮出水面。张虎昌左手捏着铁锹前把,右手扶后把,一个转身,铁锹稳稳落在了田埂上。用铁锹背拍一拍田埂,“这一步起到夯实的作用,少不得。”
一大早,四川旺苍县锦旗村的稻田里,脱贫户张虎昌忙碌了起来。将水田四周打埂、夯实、加高,并挖出深沟养鱼,现如今老张搞起了“稻鱼共作”的循环农业。
“鱼吃稻株上的害虫,排泄物还能为水稻提供养分。”张虎昌抹了抹额头上的汗珠,“稻田不施肥、不打农药,每亩能节省100公斤复合肥。绿色稻米1斤也能比普通稻米多卖2元。”养鱼加上卖稻子,一亩地增收3000多元,张虎昌尝到了绿色农业的甜头。
机械化育秧、免费提供鱼苗、订单收购……前几年,旺苍县在锦旗村开展水稻“循环种养产业”示范。学会技术,懂了循环种养,张虎昌的绿色稻米摆上了超市货架;学通经营,抱团成立合作社,稻鱼实现订单销售。如今,张虎昌参加的合作社还请来了省里的教授讲起农村电商、直播营销。
“高素质农民培训围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等重点内容,集中在2到3项主导特色产业开展全产业链培训。”旺苍县乡村振兴局局长何显常说,统计显示,旺苍县已累计培养高素质农民4050名,推动领办、创办农业经营主体1500多家。
为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四川省鼓励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利用送教下乡、田间课堂、线上培训等形式,培养各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2021年,四川全省培养高素质农民达3.8万人,不少脱贫户走进课堂学习,到省外专业机构交流,一些人还成为农业经理人和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