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1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方寸之间传承文化遗产(新知)

周珊珊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18日   第 05 版)

  【现象】翻动书页、调测曝光、脚踩快门、为文献“拍照”……近年来,许多图书馆借助缩微技术抢救、保存珍贵文献。一本本珍贵的古籍文献转化为缩微胶片,可在恒温恒湿的库房中长期保存。缩微技术因胶片储存占用空间小、保存寿命长、便于转化利用等特点,在文献保护保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点评】

  古籍保护,有着接续历史、传承文脉的重要功能,包含介质保护和内容保护两个层次。对于前者,最好的办法就是修复并将其置于合适的存藏环境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翻阅触动。而后者则要求将文献上的内容有效利用好、传播好,真正发挥出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缩微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为有效的珍贵文献长期保存手段。一方面,保存缩微胶片所需空间远小于纸质书籍;另一方面,比起保存期短的磁盘、光盘等介质,缩微胶片能保存500年以上,有显著优势。缩微拍摄后,古籍原件可以被更好地保护起来,古籍的内容也能“化身千百”、广为传播,而不是被“束之高阁”。很大程度上,缩微技术解决了古籍文献“藏”与“用”的矛盾,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文献长期保护,尤其是珍贵古籍文献的抢救、保存、保护和传承。

  利用缩微技术进行古籍保护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时间。早在1985年,我国就正式成立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开启了利用缩微技术规模化抢救保护珍贵文献的进程。截至目前,全国文化系统文献缩微抢救工作已完成8800余万拍,胶片长度达7000公里,累计拍摄抢救各类善本古籍、普通古籍、民国书报刊约20万种,书页约1.5亿页,其中不乏《赵城金藏》、敦煌遗书这样的国宝级古籍善本。不断累加的数据,照见我国古籍文献缩微工作的丰硕成果。

  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籍,是全社会的共同课题。保护好古籍文献,不能只靠缩微技术“单打独斗”,还需要与古籍数字化和影印出版等携手并进。对古籍进行数字化转化,可以方便更广大的读者群体进行检索阅读;影印出版,有助于让古籍走向更多读者,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不同方式相互配合、协同发力,才能兼顾古籍的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和传承性保护,长久地保存好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古籍既是文物,也是珍贵的不可再生文献资料,不仅诉说着过去,也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小小胶片,不过方寸大小,却可以记录古圣先贤的智慧,传承源远流长的文脉。得益于缩微技术、数字技术等广泛应用,如今越来越多古籍文献“寿命”更长、“人气”更旺。面向未来,推动更多古籍文献“活起来”、火起来,定能让珍贵文献代代相传,为全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