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科技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1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夯实科技创新的根基(创新谈)

刘诗瑶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17日   第 19 版)

  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强大的基础研究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其水平和实力影响着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也事关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新年伊始,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下简称科技进步法)正式实施。作为我国科技领域的“基本法”,科技进步法对保障、促进科学技术健康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的意义自不待言。修订后的这部法律增加了“基础研究”章节,且被放到了“总则”之后“第二章节”的重要位置,足见我国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除了探索自然奥秘、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基础研究也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关键开关。根深才能叶茂,基础认知不清晰,原理机制不清楚,就很难做出原创性、革命性、颠覆性的关键核心技术。以我国的“人造太阳”为例,它之所以能接连创造出1.2亿摄氏度“燃烧”101秒、1.6亿摄氏度“燃烧”20秒的世界纪录,就源自科研人员对核物理规律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一个参数的优化,就可能带来船舶装载的提质增效;一项实验的成功,就有望增加火箭发射的安全系数。基础研究一小步,技术突破一大步,载人航天、大洋深潜等重要科技工程连奏凯歌的背后,是基础研究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重大发现逐年增加。但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投入偏少、原创性成果不多、领军型人才缺乏等问题。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强大的基础研究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其水平和实力影响着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也事关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加强基础研究势在必行。

  加强基础研究,既要鼓励自由探索,也要强化目标导向。人类对科技创新的规律性认知没有终点,基础研究的首要功能是提供新知识、新发现、新原理,必须着眼长远、尊重规律,呵护科研人员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自由探索。同时,在总投入有限、许多共性关键技术“卡脖子”的当下,也要引导科研人员聚焦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增强创新自信,努力有所作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新贡献。

  加强基础研究,需要在优化学科布局上下功夫。基础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许多时候“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因此,要加大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努力把基石做大做厚。作为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自然科学基金委近年新组建的交叉科学部发展势头良好,资助项目初现成效,其经验值得总结。在做优做强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也要紧盯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的新趋势,不断建立健全学科交叉融合资助机制,壮大门类齐全、高精尖新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加强基础研究,创造良好的科研生态至关重要。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难度大、不确定性大等特点,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也需要长期攻关。在增加主渠道投入、多元化拓展、持续稳定加大投入的同时,更要尽快建立起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特点的科学评价机制,强化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宽容失败、鼓励探索,让更多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