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去年,辽宁沈阳出台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3年实施方案,让许多过去脏乱差的街巷焕发新面貌:加大整治改造力度,解决垃圾乱堆、私搭乱建、随意停车等突出问题;在建筑设计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协调各方进行系统提升;按照“一巷一策”原则,在改造的同时注重保留街巷的文化底蕴与风貌特色。
“这条路我和老伴过去走了30多年,路面坑坑洼洼,夏天污水横流,冬天地冻路滑。”说起门前这条路,家住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讲武堂街的秦文亮有一肚子话要讲,“如今路面硬化了,垃圾分类了,人车也不混行了,还有专人管护。一条小路的大变化,温暖了大家的心。”
小街巷连着大民生。2021年年初以来,沈阳市按照“整洁靓丽、畅通有序、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富有文化底蕴”的原则,实施背街小巷改造计划,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细微处,就能感受到城市的变化和温度。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9个区184条背街小巷的提质改造。
出台实施方案
启动整治工作
如果说城市主要干道是“面子”,那么背街小巷、地下管网则是城市的“里子”。一条条背街小巷虽然不起眼,却是离市民最近的。
然而,由于位置偏僻、体量较小,一些背街小巷往往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电线拉成“蜘蛛网”、排水不畅、绿化缺失、道路破损、垃圾乱堆、私搭乱建、随意停车……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形象,更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脏乱差”的背街小巷也因此常常被许多市民投诉。
为解决百姓痛点,补齐城市短板,2021年初,沈阳市及时出台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3年实施方案,正式启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许多平时脏乱差的小巷,旧貌换新颜。
“过去为了躲开学校早晚接送孩子的高峰期,每天我都要提前1个小时出门,下班也要在单位多待40分钟。”家住沈河区沈阳建筑大学家属区的吴冰很是无奈。他所在的小区紧邻着建院街。建院街是一条全长736米的背街小巷,周边遍布重点小学、大型购物中心等人员密集的场所。“现如今,改造一新的小巷实现了人车分流,还有专人负责维持秩序,道路顺畅多了。”吴冰说。
“这条断头路终于修通了,周边的垃圾堆也改造成了绿地公园,大家下楼就能锻炼身体,真是太方便了。”家住于洪区渤海路的吴韬说。渤海路紧挨着一条废弃的铁路,虽然两侧有不少空地,但改造之前,这里常年被大量建筑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占据。现在,路边的垃圾被清运一空,新建成的绿地公园还引入了铁路元素,成了居民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南昌街位于和平区的核心位置,周边医院学校云集。“之前,这条路夏天经常积水,不少商户私搭乱建,有的还在路边摆上旧轮胎、破凳子、条形石等占车位,马路经常被堵得水泄不通。”家住美龙家园的杨倩说,“现在新铺的路面干净整洁,还实现了人车分流,上班走这条路能省10分钟呢。”
征集群众意见
调动居民参与
“我们这条小巷路灯常年不亮,居民接送孩子、晚上出行都不安全。我反映了情况,没几天小巷就装上了新的路灯。”家住皇姑区陵东街的出租车司机刘景泰非常满意家门口的变化。
“背街小巷离老百姓最近,小街小巷应该改成什么样,老百姓最有发言权,要让居民说了算。”沈阳市城乡建设局城市建设处处长柳熠说,“改造之初,我们通过媒体面向社会征集意见建议,重点关注如何补齐背街小巷的功能短板。仅仅5天时间,就汇总出市民提出的停车乱、路面坑洼不平、电线乱、路灯不亮等10多类意见或建议,并全部被改造部门所采纳。”
“沈阳市背街小巷改造,概括起来就是‘一拆五改五提升’。其中,‘一拆’指违法建筑拆除;‘五改’指道路路面、停车设施、架空线缆、沿街建筑物外立面、户外广告及牌匾的改造或整改;‘五提升’指老旧管网更新提升、慢行系统改造提升、交通设施完善提升、景观绿化品质提升、文化街区精品提升。”柳熠说。
为了尊重街区的原生态文化,沈阳市还专门聘请了小巷所属地区有建筑设计方面经验的居民提出意见建议。居民李思奇就是其中一位。李思奇感到很自豪,“街巷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每条街巷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我从小就在凯旋社区长大,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而且我大学学的是城市规划设计,用自己的所学帮社区做规划设计,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背街小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其进行改造提升,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沈阳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何振文说,“小巷不宽,可地下设施一应俱全。为了避免道路二次挖掘,我们协调各管线单位出具承诺函,确保已改造的背街小巷原则上两年内不允许破路施工。这样一来,水、电、气、暖等重要民生设施就能够实现一并改建到位。”
坚持一巷一策
突出文化特色
老一辈建筑师们的设计图纸、建筑大学的课程表、1964年的“三好”学生奖状、上世纪80年代沈阳二中学生的录取通知书、各种气象测量仪器……在建院街两侧的文化长廊内,不时有路人停下脚步,欣赏这些蕴含着浓浓历史感的图片。
“道路最基本的功能是交通通行,我们在改造过程中重新划分断面,通过护栏、种植池等进行分隔,实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行人与非机动车分离。”谈到建院街的改造,沈河区城市管理局副局长杨蕾介绍,改造工程一方面进行“硬提升”,拆除了38根电线杆,实施了架空线落地的多杆合一;另一方面进行“软改造”,在人行道增设灌木,设置休闲座椅、趣味雕塑小品等人文景观。
经过改造提升,过去问题颇多的建院街换了新颜:人车分离,干净整洁,道路两侧有绿化点缀,路灯、垃圾桶、指示牌、挡车桩、休息座椅等设施一应俱全。
为了避免“千街一面”,沈阳市按照“一巷一策”的原则进行设计规划,同时结合街巷文化特色、历史遗迹等特点,打造特色鲜明、富有文化底蕴和风貌特色的精品街道。
在和平区长白四街,沈阳市浑河上的工农桥、三好桥、胜利桥,长白岛环岛水系的1号桥一直到10号桥的故事,都被一一展现在文化墙上;皇姑区陵东街将北塔、北陵等人文元素,通过格栅、亮化、雕塑等手法融入景观提升之中;在渤海路修葺一新的人行道旁,利用废弃铁路改造的铁路文化公园,为居民增加了一个集健身、休闲、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公园。
截至目前,沈阳累计完成总长87公里的背街小巷提质改造工程。“在改造过程中,我们坚持城市拆旧与更新相结合,整治提升和改善民生相统一,将鲜明景观特色及地域文化特点,融入历史街区及重点区域整治提升全过程,从而延续历史文脉、传承地域文化、打造高品质精品街区。”沈阳市城乡建设局局长石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