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1月12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泉井边村 甘蔗真甜(点赞新时代)

本报记者 方 敏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12日   第 04 版)

  “哎哟,甜!”刚熬的红糖,还冒着热气呢。抿一小口,村民吕世法笑得合不拢嘴。

  多年没熬糖了,如今再拿起一米长的锅铲,65岁的古法熬糖传承人吕世法更卖力了。锅铲翻动,搅得空气也甜丝丝的。

  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后溪镇泉井边村,种甘蔗的历史有400多年。可惜前些年品种杂、品质低、规模小,一直没啥收益。年轻人看不上,撂了地,进了城。吕世法这样的老把式,也荒了手艺。

  村里没产业,村民没事干,村子难发展。2020年末,经区、镇干部谋划,村里决心求变,力邀在外做百货批发生意的老党员刘三富回村。“一人富,不算能耐。若能带领乡亲们一起富,既响应党中央‘共富’号召,尽一名党员责任,也回馈了乡里。”思索再三,刘三富回村了。

  被选为村支书后,刘三富一番考察,还是决定种甘蔗——将撂荒的村集体地块收回,统一种植优质品种甘蔗,统一包装营销,“一句话,靠规模赢利润、向品质要效益”。

  很快,甘蔗林种了起来。到了2021年11月末,甘蔗成熟。甘蔗地郁郁葱葱,站在车上踮脚望,一眼看不到边。走近再瞧,根根甘蔗足有两人高。收成如何?刘三富细算经济账:每亩糖蔗可产红糖近千斤,每斤可卖20元。果蔗一根10元,每亩可收入6万元。

  砍甘蔗、捆甘蔗、装甘蔗……村民们干活劲头十足。倒是刘三富赶紧跑来提醒:“别把甘蔗全收了!”

  这是为何?村民们直起腰,停下刀。

  刘三富道:“前几天,我和旅游公司谈了合作,周末有一批学生来村里搞研学旅游。收甘蔗的农活,他们想体验。”

  到了12月,村里可热闹了。每个周末,都有一队队的学生来到村里研学。采甘蔗、画甘蔗、作坊学榨糖……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有不少单位也组团来村里搞起团建活动,村里靠旅游赚了不少。

  更多的收益还在“蔗礼工坊”,这是村里自建的榨糖厂。一捆捆甘蔗进厂,村里的熬糖师傅现榨现熬。这边还在生产,红糖的包装袋已做好,销售渠道也已找到。干了快20年百货销售的刘三富熟门熟路:“我们会对红糖品牌统一经营、管理、销售。”现在,红糖已售卖了两万多斤!

  甘蔗从种到收,再到制作、物流,村民都是主力。村干部也找到了更多致富门路。村委会副主任郑婷婷介绍:前不久,村里还成立蔗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收益归村集体。村里去年已推出了土红糖、甘蔗酒,今年还会有酒糟鸡、甘蔗牛(吃甘蔗的牛)。

  走访泉井边村,但见干部致富有门路,村民干事劲头足,如今日子像甘蔗一般,真甜!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