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全篇没有任何旁白,完全用真实的情境、人物及语言动作传达主题的内在力量,配之以独具匠心的音乐音响设计,让观众在扑面而来的自然、真实感中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
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将新闻纪实与电影语言相融合,呈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们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扛起责任,在党的领导下,带领贫困地区群众实现脱贫攻坚的感人事迹。影片用新闻纪录素材嫁接电影的结构方式,呈现出真实可感、可信可爱的当代青年群像,创造了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和呈现方式,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影片开篇以富有感染力的黑白影像、特写镜头交代了驻村第一书记们出现的原因——贫穷。纪录影像风格、极为克制的悬念节奏把控、紧张氛围的渲染,都更好地凸显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例如,第一章节讲述西藏定日县宗措村驻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带领群众脱贫的故事,影片没有将叙事重点放在渲染困境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上,而是将镜头更多对准这位第一书记。他对待群众永远挂着包容的笑容、在困境中绽放着勇气的笑容、为争取每一点胜利而欢呼雀跃的笑容、为走出大山的大学生而欣慰的挂着泪的笑容……这些笑容既是主人公旺青罗布的性格品质,也是驻村第一书记们乐观积极心态的缩影。
对比鲜明的影像风格传递真实的情绪,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影片运用黑白影像和彩色影像的视觉叙事方式,艺术地区隔了时空,用一张张“哀愁的、悲伤的、迷惘的”面孔与“开心的、喜悦的、充满希望的”面孔进行对比,呈现脱贫攻坚战役胜利成果给中国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影片还运用镜头语言,呈现自然之美与脱贫之难。雪域高原,广袤无垠、蔚为壮观的背后,是寒风酷雪、贫瘠萧条;小兴安岭,土地肥沃、一望无际的背后,是地广人稀、抗灾能力差……整部影片努力将写实和写意融会贯通,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的对比,营造震撼的视听效果与意境之美。
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情节设置带来的戏剧张力,离不开细节描绘凸现的独特性格。影片的细节抓取与影像呈现相得益彰,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直击人心。例如,四川布拖县博作村驻村第一书记胡小明在母亲患阿尔茨海默病后,不能守在其身边,只能对着手机不停地发微信问“什么情况”,这个细节令观众感同身受。尤其是当面对编导的发问,胡小明边说着“这不说了”边红了眼圈的场景,让观众对这个铁血柔情的汉子心生敬佩。贵州望谟县坡头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恭利的女儿在母亲临行前不舍的痛哭,与团聚时的认同与赞美,前后照应,展现出家人之间的奉献、包容与理解。
他们是父母,是儿女,是伴侣,更是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党的干部。他们用青春的名义书写奉献的人生,用智慧和勇气扛起责任,用无悔的奉献赢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影片全篇没有任何旁白,完全用真实的情境、人物及语言动作传达主题的内在力量,配之以独具匠心的音乐音响设计,让观众在扑面而来的自然、真实感中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
“8年时间,近1亿人脱贫,这场攻坚战胜利的背后,离不开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血汗支撑,他们是改变一方水土一方人的英雄,也是一个脑袋一双手的普通人,他们的喜乐与成绩、苦恼和坎坷真的打动着我,我也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这是该片制片人张苗的心声,也是整个创作团队的情怀。整部影片耗时3年多,集合了新闻工作者和电影创作者的巨大心力。他们带着新闻人和电影人的使命、责任与担当,真实地纪录并艺术地呈现了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感人故事,向参加脱贫攻坚的所有战士们致敬,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和可供追寻的精神轨迹。可以说,新闻工作者和电影创作者的通力合作,成就了这部有丰富社会文化内涵、独特审美品格气质的电影。
(作者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