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2年01月0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携手迎冬奥 一起向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03日   第 04 版)

  再过一个多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就要开幕了。习近平主席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指出:我们将竭诚为世界奉献一届奥运盛会。

  北京冬奥组委里,杨扬忙忙碌碌、竭尽全力,只为留下让人终生难忘的冬奥记忆;训练场上,隋文静、韩聪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训练,打磨技术、调整状态,一步步向梦想靠近;园区内,赵丹带领青年志愿者团队实地演练,不断优化服务保障方案……

  让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题中之义。冬奥的荣耀,属于我们每一个人。从轧钢工转型制冰师,刘博强秉持工匠精神,用精湛的技术为运动员制好冰、护好航;从小生活在广东的曾国英,从一个“几乎没见过雪”的南方女孩成长为一名滑雪教练员;北京小伙张海超,依托冬奥资源返乡创业,开办民宿……他们的背后,是冰雪运动的全面铺开、冰雪产业的蓬勃发展。

  “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冬日热土上,活力中国欣欣向荣。携手迎冬奥,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编  者  

  

  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

  细心保障 竭诚服务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备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杨扬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将为运动员创造最佳比赛环境,希望他们度过愉快的时光。”杨扬明亮的眼神中满是期待。

  曾经是运动员,所以最懂运动员的需求。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杨扬接连夺得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和1000米两项冠军,实现中国冬奥金牌“零的突破”。

  走下赛场的杨扬,坚持“发出来自中国运动员的声音”。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的8年时间里,她始终将运动员的权益放在心上。

  北京申冬奥成功后,杨扬担任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我们从个人经历和感受出发,为冬奥筹备建言献策,坚持以运动员为中心,让运动员的需求和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大到京张高铁、冬奥村、比赛场馆等的设计,小到运动员菜单提供无麸质食品、花滑赛场准备针线包……运动员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包括方方面面。

  亲身经历申办和筹备全过程,杨扬感触最深的是近年来冰雪项目的蓬勃发展。2015年申冬奥成功时,我国还有约1/3的奥运冰雪项目没有开展。如今,中国冰雪运动员们正在向全项目参赛的目标冲刺。

  “竞技体育方面,我们通过跨界跨项选才等方式,培养出更多冰雪运动人才;群众体育方面,越来越多的人上冰逐雪,享受冰雪运动的快乐。‘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一步步实现。”作为冰雪人,这些变化令她无比骄傲。

  “一起向未来”,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也是全世界的共同心声。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将竭诚为世界奉献一届奥运盛会。

  冬奥时刻即将来临,杨扬向全世界的运动员发出热情邀请。“让我们相约北京,再一次用奥运激情点燃全世界。通过高水平的竞技比赛,让冰雪运动的魅力感染和鼓舞人,吸引更多人参与并热爱冰雪运动。”杨扬真挚地说,“我们将竭尽全力,用专业的工作和细心的服务,为运动员留下一生难忘的冬奥记忆。”

  (本报记者李硕采访整理) 

  

  花样滑冰运动员隋文静、韩聪——

  心无旁骛 全力以赴

  时间迈入2022年,对于隋文静、韩聪来说,梦想的舞台近在咫尺。在家门口参加冬奥会,他们充满期待、倍感自豪,“希望在北京冬奥会开启职业生涯新篇章!”

  作为中国花样滑冰队的领军人物,隋文静、韩聪征战赛场多年,走过平淡无奇的训练岁月,也经历过满身伤病的失意时光。“为国而战”“期待国歌奏响”,梦想始终深埋于心,激励他们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

  4年前的平昌冬奥会后,隋文静因右脚疲劳性骨折进行了手术,错过大半个赛季。韩聪则在2020年4月接受了髋关节手术。但两人的心态始终积极向上,“经过历练才能成长。”隋文静说。

  冰场上每一个高光时刻,都源自奋斗与坚持。突破难度、提升艺术表现力、增加表演稳定性……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训练,不断在冰场上证明自己。

  受疫情影响,中国花样滑冰队缺席了上赛季大部分国际滑联花样滑冰赛事,2021年10月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成为两人的赛季首秀。阔别赛场已久,他们在一次次出场中迅速找回状态。在国际滑联花样滑冰大奖赛加拿大站和意大利站比赛中,两人又接连夺冠。

  “1个月,3场比赛,滑6套节目,倒好几次时差,我们经受住了考验。”隋文静说。如今,他们即将踏上第二次冬奥会之旅,“目标始终不变,就是在冬奥赛场展现最好的自己。”

  主场作战,要不断打磨技术、精益求精,更要调整好状态。“冲刺阶段,就跟着教练团队不断去练习和推进备战计划。”他们说,国家的大力支持,教练团队的精心呵护,让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备战中,“全力以赴,做好自己,一步步向梦想靠近。”

  (本报记者季芳采访整理)  

  

  双奥志愿者、北京邮电大学教师赵丹——

  热情饱满 专业规范

  赵丹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志愿者经理,曾服务于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从2008年到2022年,她亲历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进步,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投身志愿服务工作,用热血奉献青春力量。

  2021年4月,“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举行。在这次冬奥“模拟考”中,赵丹带领20名志愿者服务于8个业务领域,以专业规范的服务和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服务区域位于户外,服务范围广、时间长、任务重。为在寒冷的天气里尽量减少志愿者在路途上的体力消耗,赵丹和志愿者团队利用午休时间实地调研和踏勘,制定最优上岗路线和最佳排班计划,确保志愿服务工作高效开展。“年轻人不怕吃苦,富有创造性,是服务冬奥的重要力量。”赵丹说。

  在供志愿者休息的志愿者之家,赵丹和伙伴们精心设计展板、布置活动空间,编写学习手册和志愿者工作日报,还通过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丰富志愿生活、增强团队凝聚力。“我们利用有限空间创造无限可能,让志愿者之家成为学习园地和心灵家园。”她说。

  赵丹清楚地记得,北京2008年残奥会的最后一天,她和并肩作战的志愿者们久久不愿离去,在国家体育场前留下了一张合影,定格青春的笑容。2021年4月的测试活动开始前,她再次带着志愿者们来到“鸟巢”前拍下同样的照片,希望把奥运精神和志愿精神传承下去。

  对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赵丹满怀期待:“用心、用情当好耕耘者,用爱、用行种好责任田,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全力以赴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向世界展示中国志愿者的青春风采。”

  (本报记者孙龙飞采访整理)  

  

  北京首钢园区制冰师刘博强——

  苦练本领 贡献力量

  从轧钢工到制冰师,42岁的刘博强完成了一次“从火到冰”的跨界转型。扎根首钢20多年,工匠人、工匠心、工匠精神,在冰与火的淬炼中,更加闪耀动人。

  2010年首钢园区全面停产。此后,北京冬奥组委进驻、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投入运行……老厂区的精煤车间、运煤车间陆续被改造为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和冰球场馆。有过迷茫、有过困惑,但刘博强一直积极适应转型。2017年7月,他报名首钢组织的制冰技术培训,与12名转岗职工一起,在首都体育馆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学习。

  “办好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能为冬奥贡献力量是我的梦想。”刘博强说。要想实现梦想,唯有苦练本领。培训期间,每天十几个小时,刘博强练得非常认真,到了周末,他也经常放弃休息主动加练。为了更方便地向国外制冰师学习,他还苦学英语。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博强的专业能力进步飞快,得到国际顶级制冰师的认可和点赞。如今他正带领制冰师队伍,为国家冰壶队备战冬奥提供制冰、扫冰以及冰场维护等保障服务。

  制冰之外,刘博强的人生还有更大的收获。2021年9月24日,刘博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服务冬奥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我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和国家发展、国家大事之间有着这样紧密的联系。”他说,自己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工作,为运动员们制好冰,护好航,“不断锤炼自己,丰富各项技能,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本报记者王亮采访整理)  

  

  广州市青年滑雪教练员曾国英——

  上冰逐雪 尽享欢乐

  从小生活在广东省云浮市的曾国英,几年前来到广州融创雪世界做接待服务工作,那时的她,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滑雪教练员。

  “小时候几乎没见过雪,更别说滑过雪了。一开始是好奇,想培养个兴趣爱好,工作之余,每周大概会去雪场滑两天。”刚开始学习滑雪时会经常摔倒,膝盖瘀青,但曾国英仍然坚持练习。大半年后,部门有教练组的申请名额,曾国英积极申请,通过努力训练,她成功考取教练证,开始了滑雪教练的职业生涯。

  热身、介绍器具、平地练习、减速控速、稳定方向……曾国英对每名学员都耐心教授要点,仔细指导动作,“入门以后,大部分学员会更有兴趣,不断练习、不断精进技术。”

  周末、寒暑假是曾国英最忙碌的时候,学员多的时候,曾国英一天要在雪场待8到9个小时,连饭都来不及吃。等到下班出雪场,她的手脚都快冻僵了,“累并快乐着,滑雪是自己喜欢的项目,而且收入也比原来增加了不少。”

  “比较起来,学单板的学员更多一些,因为看起来更酷炫。”曾国英的学员,从4岁的孩童到年近60岁的大叔都有,“年轻人更多一些。总体上,广州本地的学员居多,也有从外地专程跑来学习的。”

  “以前很多人会觉得滑雪离自己很遥远,但最近几年这项运动更加大众化。尤其是随着北京冬奥的临近,冰雪运动越来越火热。”曾国英说,北京冬奥让更多的人关注并喜爱冰雪运动,越来越多的冰雪设施也方便了冰雪运动的普及。如今,很多南方城市都兴办了冰雪运动场馆。南方的朋友不用专门到北方,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冰雪运动的乐趣,十分方便。“冰雪运动充满激情活力,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其中。”曾国英说。

  (本报记者姜晓丹采访整理)  

  

  北京延庆民宿经营者张海超——

  冰雪经济 暖意融融

  冬日的北京碧空如洗,冬奥会延庆赛区所在地小海陀山一派银装素裹的景象。山脚下,张山营镇后黑龙庙村,昔日静谧的小山村因冬奥变得热闹起来。

  “如果没有冬奥机遇,市场不会这么火。”张海超是当地精品民宿的经营者,土生土长的张山营人。2016年3月,在北京城区做生意的他,得知家乡张山营将规划打造“冬奥冰雪休闲小镇”,决定抓住机遇返乡创业。

  “附近的滑雪场,是延庆最大的专业滑雪基地。冬奥来了,滑雪的人就更多了,住宿方面肯定有需求。”张海超带领团队,将村里的老旧房屋翻新重建,打造了19个小院,每一个院落基本都围绕冬奥元素进行设计装修。

  “冬季客人中约50%是来玩冰雪的,到周末一房难求。”张海超说。2016年至今,仅张山营镇的高端民宿小院就从零发展到64个。近年来,延庆冰雪产业发展暖意融融,北京冬奥申办成功以来,延庆共接待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游客1175.31万人次,冰雪体育旅游收入8.23亿元。

  到2024年底,延庆将打造成为国际滑雪度假旅游胜地,实现可滑面积100万平方米,滑雪旅游人次突破50万。“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来这里感受我们的美好生活!”张海超说。

  (本报记者贺勇采访整理) 

  

  本版策划:王  军  殷新宇  吴  燕

  版式设计:李  艳  顾煊培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  

  融媒创作:徐  丹  刘  畅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