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致富路连起幸福网(现场评论)

何 娟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24日   第 05 版)

  “上行只见一线天,下行只见一线江。”进入西藏自治区左贡县东坝乡的唯一道路长度20多公里,垂直落差超1000米,上依绝壁、下临深渊,“回头弯”达几十处,在地图上宛若打了结。正是这样一条盘山路,为地处偏远的东坝乡架起了致富路、幸福路:人们外出上学、经商、务工更便利,石榴、核桃、苹果等农产品能物畅其流,来此旅游观光的游客也日渐增多。

  阻则穷,通则富,交通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在许多偏远地区,一座大山、一条大河就足以阻断发展机遇;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致富大门。行走澜沧江,沿途丰富多样的风光让人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条条蜿蜒的大道小路更令人感到震撼。在雪域高原筑路,不仅面临工期短、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不利条件,还要应对复杂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带来的技术难题、高昂成本,难度可想而知。纵贯青海、西藏和云南,一路多次横跨澜沧江的214国道,就是连接三地的重要通道和纽带。

  改善交通现状,不仅要打通大动脉,也要畅通微循环。农村交通如同毛细血管,是关系群众出行的“最先一公里”。近年来,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契机,澜沧江沿江各地积极新建、改造道路,加强对农村公路的运营、管护力度。车行214国道,一路能见到许多小道与之相连,不少地方的公路一直修到村口。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的乡村公路,让“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照进现实;澜沧江上大量溜索改桥,让“翻山越岭、溜索过江”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大道小路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方便了群众出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助力。

  道路通,百业兴。西藏昌都,国道214沿线的吉塘镇依托有利地理区位,打造集温泉度假、生态农林、民俗体验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特色小镇,吸引了许多游客,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从青海囊谦县大桥村,到西藏左贡县东坝乡,再到西藏芒康县如美镇,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通达的交通不可或缺。事实证明,一条好路不仅能给一地带去人气,更能带去财气,源源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出得了”还要“出得好”。前往西藏芒康县竹卡村的路上,有许多弯急坡陡的“U型弯”。来到觉巴山附近,只见一座大桥飞跨两地,尽头连接一处隧道。从当地群众口中得知,这是不久前建成贯通的觉巴山特长隧道。正式通车后,穿越隧道仅需10分钟,将使这一路段行程缩短19公里,通行时间缩减1个多小时。群众感慨:“有了桥和隧道就方便多了。”从土路、砂石路到水泥路、柏油路,从一条条穿山而出的隧道到一座座让天堑变通途的现代化大桥,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见证着农村公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嬗变,让沿江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锚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优良传统,就能在雪域高原铺就更多幸福路,让各族群众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