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帮的理发店坐落在偏僻的山旮旯里。这里是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干汊河镇春塘村,二十多年前,李世帮从干汊河镇的泉堰村迁过来,开了这家理发店。
因为他的厚道、老成持重,大家都习惯叫他老李同志。其实,他并不老,也就五十多岁。
老李早年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老弱病残上门理发,一律免费。
那时,他的理发店刚开业不久。一天,一位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过来了。老人满头白发,乱蓬蓬的,前沿遮住了眼睛,两侧挡住了耳朵。
“我能在你这理发吗?”
“当然可以。”老李很热情地答复,并立刻搬来椅子请老人坐下。
老李为老人围上围布,开始为他洗头。老人的头发都快结成球了,老李耐心地将头发搓开,仔细地洗干净,然后开始理发。
一边理发一边聊天。老人说,过去,理发师都上门理发,过年时只要提一块肉或者给几元钱就行了,现在都不兴上门了,有钱都请不来。有的理发店,一看我们这些老人上门理发,还不太愿意接待。
从老人口中得知,老人上半年跌了一跤。在外工作的孩子赶回来把他送到医院,老人基本痊愈后,孩子们就又外出了。住院加上在家休养,老人小半年没出门。这不,刚能拄着拐杖走动,就出来找理发的了。
这一次,老李理了很长时间,还为老人掏了耳朵。
从老人口中得知,村里像这样的老人少说也有上百位,大多年老体衰,行动不便。
“这真是个事儿呢。”老李边理发边思忖。
打烊后,他专程找到村主任,说:“我想成立一个老人便民流动理发点,专门为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而且是免费的。”
“村里老人多了去了,你一个人忙得过来吗?”村主任问。
“我先一个人干起来,然后慢慢征集志愿者,我想爱心人士还是很多的。”老李似乎胸有成竹。
稍微闲暇时,老李就带上一整套家伙,开着自己的小四轮车,逐个村民组跑,举着小喇叭大声喊:“各位乡亲,我是村里老李理发店的,免费理发啦!”
一位瘫痪在床的老奶奶,坐不得,立不得,脖子都很难支起来,理发是件困难的事。老李把她抱起来,挪到门外椅子上,把头靠在椅背上,好不容易给老人摆了个舒服的姿势,再拿起理发工具,轻手轻脚给她理发。
“老人家,你看怎么样?漂亮吗?”理完发,老李照例拿出镜子,让老人家看看。老人看着镜中齐耳短发的自己,脸红了,露出了羞赧的笑容:理得好看,又舒服,谢谢!谢谢!
还有一次,一位女同志火急火燎地来找老李。原来,她八十多岁的母亲已患病住院三个多月,大夫说老人恐怕时日无多。家人想在老人临终前给她理个发。老李听罢,立马收拾工具跟着这位女同志直奔医院。
老人躺在床上,面色灰沉,两只深陷的眼睛无力地望着老李。老李顿时想到了自己过世的母亲,鼻子一酸。他戴上口罩,打来热水,熟练地为老人洗头。这头发应是很长时间没洗了,老李轻轻抹上洗发膏,慢慢地搓,一连洗了三遍,才开始剪发。一边剪,眼泪一边在眼眶里打转。
也许是老李的手艺将他的心意传递给了老人,只见老人的眼里慢慢有了光彩,脸色也红润了。病房里的人都投来赞许的目光,啧啧称赞老李真是好样的。理完了,老李拿来镜子,让老人照了照。看到自己清爽的头发,老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加个微信吧,以后老人有需要,随时找我。”老李加了女同志的微信,却没有收理发的钱。
大约一个月后,那位女同志又过来了,代表全家向老李表达感谢。她说,老人临终还惦记着理发师的好,一定要让女儿登门致谢。
一段时间的义务理发干下来,老李深感个人的力量实在有限。就在这时,恰好有理发师听说了老李的事迹,特意找上门来:“这样的好事,也得有我们一份啊!”老李高兴得手一拍:“我正想请更多的人一起干!一个人成不了气候,人多力量大。”
老李凭着自己攒下的好人缘,组织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呼吁有爱心的理发师积极参与。人们纷纷聚集过来:村里的理发师、镇上的理发师,还有县城的理发师,都踊跃参与。几天时间,队伍就扩大到二百多人。每月,他们都会选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组织十多名志愿者,到镇上的敬老院为老人免费服务。
老人们大多行动不便,志愿者们或把老人搀扶出来,或背出来,或用轮椅推出来,在敬老院里坐成一排,一边晒太阳,一边理发,欢声笑语一片,剪刀、银发和阳光交相辉映,那场面真是温馨又美好。志愿者们精神振奋,老人们也神清气爽。剪完头发,他们又为老人掏耳朵、剪指甲。
志愿者的影响越来越大,参与人员也越来越多。不仅是理发师,还有修理电器的、装潢的、缝纫的,都纷纷要求加入。老李也是来者不拒,他们的队伍越来越大,服务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我问老李,做好事要贴时间、贴精力,甚至还要贴钱,划算吗?老李呵呵一笑:“这账看你怎么算,我觉得很划算。我帮助了别人,在我需要时,人们也会帮助我。你看,我除了理发,家里还养鸡,现在每天我的养殖场都有志愿者来帮忙,还有人帮我在朋友圈里销售鸡蛋。这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老李顿了一下,又说:“最重要的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群众服务,就是我的分内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