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当地喜获丰收,我们由衷高兴”

本报记者 闫韫明 赵益普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13日   第 03 版)

  “11月是马达加斯加大面积播种水稻的季节,有批发商刚订了3吨种子,今天得赶紧发出去。”接受记者采访时,李艳萍正忙着安排发运一批杂交稻种。这些种子将很快运往马西南部城市马以德拉努。

  李艳萍是袁氏国际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项目负责人。从2007年起,项目组派遣中国农业技术专家赴马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种植面积累计超过5万公顷。“马达加斯加非常适合种植水稻。沿海地区收获完了很快能再种,一年可种两到三季。”李艳萍说,种植常规稻每公顷可以为当地农民带来约80万阿里亚里(约合1300元人民币)的收入,种植杂交水稻可达500万阿里亚里。对种植户来说,这是切切实实的收益。马达加斯加已有一半数量的大区实现了杂交水稻规模化种植。

  叮咚、叮咚……随着一阵提示音,几条信息跳到李艳萍手机屏幕上。马达加斯加西部城镇米安德里瓦祖的种植户塔希安娜发来消息:“水稻长势非常好,还有几天就能收获了!”第一年加入杂交水稻项目的塔希安娜激动地与李艳萍分享,还发来了大片水稻生长的照片。李艳萍回复了几个“点赞”表情,笑容浮现在脸上:“看到当地喜获丰收,我们由衷高兴!”

  技术培训、高产示范、大米加工、种子销售……李艳萍和同事们一直都在忙忙碌碌。今年已是李艳萍到马达加斯加工作的第十二个年头。她说:“我们将继续努力发展杂交水稻,为中马农业合作贡献微薄之力。”

  在菲律宾西岭热带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杂交水稻专家张昭东同样是稻田里的坚守者。皮肤黝黑的他打着赤脚行走在稻田中,不时停下查看两边水稻的长势。“这是我们中心今年刚研发出来的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稻穗大又饱满,植株高且结实,适合菲律宾雨季种植。”

  张昭东是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副主任,1998年到菲律宾从事研究和推广热带杂交水稻。1999年,中菲两国政府签署《关于中国帮助菲律宾发展杂交水稻的协定》,中菲热带超级杂交水稻育种项目全面启动,张昭东作为中方派出人员,参与杂交水稻育种和生产技术合作,在菲已工作20多年。今年5月,张昭东获颁菲律宾农业部长最高荣誉奖,这是菲农业领域最高奖项。

  据介绍,中方专家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品种“西岭8号”,使菲水稻最高单产大幅提高。“产量提高,老百姓就能得实惠。我们下乡考察,当地稻农就会找我们买种子。”

  多年来,张昭东已习惯于忙碌在菲律宾的田间地头。“热带杂交水稻在菲律宾的成功,是中菲农业合作的典范。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产品造福当地民众,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回报。”张昭东说。

  (本报约翰内斯堡、曼谷电)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