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文化惠民生 丹青绘盛景(全面小康画卷)

张 鹏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12日   第 08 版)

  学海无涯(中国画)
  任凤茗

  梨园喜入村(中国画)
  王 潇

  文化科技的共享时代(中国画)
  桑建国 张学枚 路美玲 黄晓雨 刘玉梅

  近年来,文化建设硕果累累,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美术工作者创作的不竭源泉。大批表现文化惠民工程的优秀美术作品,不但充实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该题材美术创作拓宽了领域、丰富了内涵。

  深入观察

  展现乡村文化新活力

  在家门口欣赏戏曲剧目、观看歌舞表演、参与文艺演出……文化惠民工程的广泛开展,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使多彩文艺生活延伸到基层。美术工作者们承续“以图记史”的传统,以画笔定格精彩瞬间,并在观察视角、刻画手法、语言选择等方面显示出艺术深度,促生了一批展现乡村文化新活力的优秀美术作品。

  “观众在哪里,戏就送到哪里。”送戏下乡,成为不少艺术院团服务百姓、传承文化、扩大影响力的重要举措。王潇中国画《梨园喜入村》表现了剧团下乡演出时,受到村民热烈欢迎的场景。作品以红色为主色,锣鼓、灯笼与彩旗更为画面增添了喜庆热闹的气氛,展现出村民们高涨的文化热情。在草原,每年演出数千场的乌兰牧骑,延伸服务,为广大农牧民群众送去欢乐与温暖。马刚颇具写意笔调的油画《草原红色轻骑兵》、申红飙借鉴古代陶俑表现手法的雕塑《乌兰牧骑》等美术作品,从不同的艺术视角聚焦这支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的基层文化工作队。前者是一幅三联画,画面左、中部,身着盛装的队员奏起民乐、载歌载舞;画面右部,毡房外牧民们欢快的神情与之呼应。后者是一件组雕,创作者选取了最具特色的表演场景,三位队员的造型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共同演绎马头琴、蒙古长调和蒙古舞的浑融悠长之美,简练、质朴的造型更增添了作品的感染力。

  如今,村史馆、农村书屋、农村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空间,成了许多村镇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人们在这里亲近历史文化、汲取知识力量、提升文明素养。王文鑫中国画《书香》便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草原书屋中的阅读场景。在富有特色的蒙古包里,各种书刊摆满书架,有的读者在书架前驻足挑选,有的读者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怡然自乐,一派书香盈盈、暖意融融的景象。翁诞宪油画《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则表现了浙江农民的美好精神家园。打糍粑、写春联、舞狮子……画家将发生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多个生活场景组合在一起,赋以明亮的色彩,表现出农村文化礼堂蓬勃的发展态势。

  在一幅幅美术作品中,乡村文化建设成果得到形象诠释,群众文化热情得到生动描绘;同时,也显示出美术工作者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细构情节

  描绘文化传承新气象

  文化惠民工程既让百姓休闲文化生活更加精彩,也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使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不少美术工作者以传承和弘扬为己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气象记录于笔端。

  对文化传承的艺术表现,离不开对人物的巧妙刻画。在中国画领域,人物画创作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自晋唐以来,人物画艺术极为重视有思想寄寓、有表现张力、有故事演进的情节性建构,这为当代美术创作提供了宝贵养分。何家英、张见等创作的中国画《欢乐春节》,便以传统工笔人物画样式,绘出各国人民同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的火热场景。作品以“中国红”为主调,以象征团圆的红灯笼串联三章,传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的价值理念。画家还以妙笔刻画了不同国度的人们一起贴年红、燃爆竹、包饺子的情景,突出了“欢乐春节”的主题,体现了共享中华文化的美好愿望。在油画领域,对光的运用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一些油画家继承这一传统,以光影明暗表现人们多彩的文化生活。张义波油画《山村的夜晚》通过全景式构图,以写实语言塑造了村民观赏老艺人表演皮影戏的生动情景。画家借由黑夜中的一束强光,将观者的目光聚拢于画面中心处——在油灯温暖的光照下,老艺人伴着鼓点乐声双手翻飞,男女老少专注地看着幕布,期待与喜悦驱散了夜的寒凉。

  还有一些美术作品,并不直接表现或刻画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众,而是以巧妙构思、独特视角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像孙娟娟中国画《对话》,以富有朦胧之美的语言,展现博物馆一角。画面正中,玻璃展柜里的青铜器引人瞩目,一位小女孩正望着文物沉思,各国游客则聚集在她周围,对着文物拍照。简洁而细腻的画面,无声地展现出传统与现代、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对话。尹莉莉中国画《身边的非遗》,则聚焦精妙绝伦的川剧变脸表演。作品以黑、黄、红等戏曲中具有代表性的色彩为主色,以细笔勾勒人物服饰,在线与色块的结合中增强了画面的韵律感。画面下方,一双双高举手机、相机竞相拍摄舞台的手,象征着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对这些手臂的描绘,借鉴了古代壁画中的造型元素,使作品具有穿越古今的灵动,表现出历史文化的生命活力和当代神韵。

  多维视角

  速写文化建设新地标

  如今,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滋养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舒适的环境、丰富的馆藏、精彩的活动,以及深蕴其中的人文关怀等,都成为美术工作者悉心观察并形诸笔墨的鲜活对象。

  苏岩声、马亚平合作的版画《文化地图年年更新》,以三联画的形式铺开了上海日新月异的文化建设画卷。作品以中联的黄浦江景为分界线,将浦东、浦西的文化地标分列两侧,并以极具形式意味的手法组合绘制。中华艺术宫、上海博物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画面中,一座座文化地标仿佛一个个音符,奏响文化与大众互动的乐章。近年新建成的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凭借前卫的外观设计和“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品格立意,吸引不少读者到此“打卡”。画家任凤茗撷取馆内一景,创作了中国画《学海无涯》。画中读者或坐或立于“书山”阶梯之上,享受着沉浸式阅读的欢愉。从传统绘画经验来看,这种在固定空间内、以多角度线条展示纵向距离和延伸感的作品并不常见。创作者以更具现代表现意味的形式,突破了模式化的构图,使画面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感。桑建国、张学枚等创作的中国画《文化科技的共享时代》中,远古化石与智能机器人共处,具有超越传统工笔审美经验的视觉冲击力。时空交错的奇幻观感,正是画家在写实之外运用想象、象征等手法带来的别样效果。读图可见,文化与科技、传统与现代的互融共享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普遍课题,画作主题在人类明眸与机器人之眼对视的一瞬得到升华。

  新时代的美术工作者,生动描绘文化惠民的现实图景,真情咏赞紧贴民心的民生工程。他们的作品中,既有对宏大主题的准确表达,也有对典型情节的入微刻画,还有融入传统写意的画境营造、吸纳现代表现手法的写实语言……这些,都为主题性美术创作积累了新经验。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版式设计:蔡华伟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