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当年的濯濯童山,如今满眼是绿。坐落在此的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里,21年前栽下的那棵香樟树,壮实挺拔,枝繁叶茂。
香樟树背后的故事一再被长汀人提起。道道年轮里,有沉甸甸的牵挂,也有诉不完的感念。
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道出了当年的困境。习近平同志先后5次赴长汀调研、多次作出指示批示,亲自关心、指导和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2000年5月29日,得知长汀县建设河田世纪生态园(现为水土保持科教园),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特意托人送去1000元,捐种了一棵香樟树。
习近平同志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一直牵挂在心。2011年12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对人民日报报道《从荒山连片到花果飘香,福建长汀——十年治荒 山河披绿》作出批示:“请有关部门深入调研,提出继续支持推进的意见。”之后不到一个月,他又在7部委调研报告上批示,要求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茁壮成长的香樟树,见证着长汀这片红土地上的绿色奇迹:20多年来,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2万亩,水土流失率从23.82%降至6.7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31%,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长汀水土保持的成功实践,是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型样板,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例证,也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范例。
水土流失治理“要锲而不舍、统筹规划”,“进则全胜,不进则退”
“过去的‘火焰山’,现在成了‘花果山’,变化真是天上地下!”站在露湖村山上的板栗林间,村民沈土林啧啧赞叹。
露湖村,曾是长汀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村庄之一,茫茫荒山红壤裸露,寸草不生。从1983年起,长汀被列为福建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沈土林回忆,那些年,乡亲们纷纷上山,治沟整地、种草种树保水土,向荒山宣战。
1999年11月2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专程来到长汀。当了解到水土流失面积仍超过百万亩时,他的神情严肃起来,对在场的干部语重心长地说:“长汀水土流失是‘瘌痢头’,是顽症,久治不愈。”“要锲而不舍、统筹规划,用八到十年时间,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完成国土整治,造福百姓。”
长汀县水土保持局原局长钟炳林清晰记得,当天中午,习近平同志组织召开座谈会,他当场表态:“省里将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长汀倾斜,就是倾斜到腰都弯了,也要继续倾斜。”掷地有声的话语,彰显出治理长汀水土流失的决心。
2000年2月,福建省将“开展以长汀严重水土流失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省财政每年专项拨款。长汀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由此拉开大幕。
这是一场滴水穿石的攻坚战。
濯田镇莲湖村的马雪梅,承包了198亩山地,种树治荒。“苗刚种下去,一场小雨,就冲出一道道沟壑,苗和钱全打了水漂。”马雪梅哭得伤心。但她不服输,眼泪未干,她又借钱买苗买肥,一担担农家肥挑上山,一筐筐新土填树穴,一点点向技术人员讨教。终于,板栗树活了,开始挂果了。马雪梅也笑了:“看到满山绿起来,心里头真痛快!”
初冬的策武镇南坑村,20多年前种下的银杏林尽披金装,赏景拍照的游客不少。“种这些树真不容易!”原村党支部书记沈腾香不禁感慨,“人家种棵树,挖个30公分见方的树穴,浇点水就行。我们要挖1米见方的大穴,填6担客土,施6担农家肥、1公斤磷肥、1公斤复合肥才能活。”
“滴水穿石,人一我十”。十年攻坚,到2011年,长汀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万多亩,一座座荒山秃岭披上绿装。
对长汀水土保持的阶段性成果,习近平同志十分关心。2012年1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7部委关于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调研报告上批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这是一场“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接力赛。
坚持党的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治山治水久久为功,才让荒山变绿、浊水变清。”龙岩市委书记李建成边指点边介绍,漫山遍野种了不少树,但多是易成活的马尾松,容易治理的已经治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接续攻坚,水土保持党政同责,长汀县、乡、村三级书记层层抓落实,31项相关指标列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尽锐出战,全县先后抽调400多名干部充实到水土流失治理一线。资金“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建设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科技支撑更强。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一代接着一代干。三洲镇丘坊村村民丘腾凤二十多年如一日治山植绿,10多年前儿子丘炳生接过父亲的锄头,两代人让曾经的秃山满眼苍翠,树上挂果、林下养鸡,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在长汀,一大批“绿二代”“绿三代”,把新理念新技术带进水稻田里、板栗林中、油茶山上。
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如今的长汀,草木繁茂,绿水长流,水土流失治理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成效显现。
见证山河巨变,露湖村92岁的老党员钟盛标只有一句:“治理长汀水土流失这个顽症,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
“以全面根治为目的,切实把这一工程抓紧抓实抓好,把长汀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生态县”
汀江如练。冬日暖阳下,走进位于三洲镇的汀江国家湿地公园,碧涧映红叶,青林缀白云。丛丛乌蕨,道边闪现。“乌蕨可是出了名的‘挑地方’,哪儿生态好,才往哪儿长。”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巫成火自豪地说。
秀美的生态画卷,浓缩着水土流失治理的历程,也映射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
早在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给长汀人民回信中殷殷叮嘱:“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以全面根治为目的,切实把这一工程抓紧抓实抓好,把长汀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生态县。”
瞄准全面根治,长汀推进生态县建设,从治山治水到“知山知水”,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长汀水土流失,既有环境、土质等自然因素,也有索取无度等人为因素。从最初的封山育林到后来的“以电代燃”,从实施河长制、林长制到整体推进生态县建设的一揽子措施,长汀人尊重自然规律,收起斧头,扛起锄头,以高度的生态自觉、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复绿”“护绿”,创造了绿满汀江的生态奇迹。
既重覆绿,又重固绿。10多种树风姿各异,露湖村补植的近千亩阔叶林,已是郁郁苍苍。“马尾松曾是治荒‘先锋树’,可单一树种比例过大,生态功能脆弱,植被生态系统存在二次退化风险。我们持续对马尾松林进行阔叶改造,增绿又提质。”长汀县林业局副局长李华庆说,2012年以来,全县阔叶林造林面积累计34.07万亩,林分结构日渐优化,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日益巩固。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有机整体,生态保护和修复须一体化推进——
山光必然水浊,水浊必然田瘦。长汀多策并举,系统保护修复。种草植树覆绿固土,推进汀江流域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养山涵水增加生物多样性,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如今的长汀,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嬗变。
“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县委书记赖进益介绍,如今的长汀,空气质量指数常年维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全县18个乡镇交接断面全年综合水质达标率为100%。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一块块国家级“生态招牌”接踵而来,水土保持的“长汀经验”外溢效应不断显现。
201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看望福建代表团全体代表时,再次叮嘱:“要认真总结推广长汀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经验,加大治理力度、完善治理规划、掌握治理规律、创新治理举措,全面开展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一任接着一任,锲而不舍地抓下去,真正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
福建总结推广“长汀经验”,生态文明建设竿头日进。2020年全省水土流失率下降至7.52%,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森林覆盖率连续42年保持全国首位,八闽山水散发迷人魅力。获批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率先探路,生态文明建设谱新篇。
“长汀经验”不仅在八闽大地“开花结果”,也走出省外,走向世界。在甘肃定西,峁梁连绵的黄土地上吸纳“长汀经验”,超2万亩水土保持生态林茁壮成长。在宁夏固原,运用“长汀经验”成功创建的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给贫瘠的西海固增添活力。《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今年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徜徉于长汀的山水画廊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曹文洪不禁感叹:“长汀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人类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长汀经验、中国智慧,更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生动示范。”
“给生态投了钱,看似不像开发建设一样养鸡生蛋,但这件事必须抓。抓到最后却是养了金鸡、生了金蛋”
河田镇芦竹村,蓝晓红拿出了15年前的老照片,那是她家鸡场最初的模样,“山是秃头山,水是黄泥水。山上转一圈,找不到一棵像样的树。这鸡怎么养?”
要养鸡,先种树。树一棵一棵栽,绿一寸一寸长。十余载光阴,荒山变绿洲。草丰林茂的生态鸡场,去年出栏肉鸡10多万羽、鸡苗200多万羽,产值超过1200万元。
蓝晓红养的是长汀特产——河田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生态向好,河田鸡成了长汀绿水青山间飞出的“金凤凰”,去年全产业产值超过10亿元。熟食包装纸盒上,红色字体格外醒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头顶大日头,脚踩砂孤头,三餐番薯头。”曾经的浊水荒山既是生态短板,也是发展短板。早在1999年,习近平同志就指示,“要把农业综合开发、山水田林路综合开发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变劣势为优势,推动长汀经济的发展。”而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长汀人,不仅用绿色赶跑了贫困,又阔步走上了绿富共赢的新征程。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河田镇窑下村车田寨,曾在一线城市做网络工程师的曾宪富,看到水土流失治理后老家山清水秀,返乡办起了生态农庄,吸引更多城里人享受长汀的好山好水好产品。主打产品是黄花远志,阔叶林下套种,叶能做茶,根可入药。曾宪富脑子灵光,让黄花远志根搭配河田鸡,去年这款“药膳鸡”仅线上就卖了80多万元。建房车营地、乡间别墅,每年让五六千城里人“归隐”山水田园住下来。“今后打算继续做大康养,这么好的山水,不愁没卖点。”曾宪富说。
按照“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景区、特色产品变商品”的思路,长汀人久久为功换回的绿水青山,成为鼓起腰包的金山银山。一个个绿色富民产业拔节成长,去年全县182万亩林下经济,带动2.15万户林农参与,产值28.65亿元,生态旅游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产值11.66亿元。
生态高颜值,产业高质量。对生态环境要求高的医疗器械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壮大,长汀医疗器械产业园里聚集企业超过50家,看中的就是长汀的好山好水好空气。曾宪星和他的康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第一个进驻,主做防护服和引流导管,用的是无菌车间,最关心的是空气质量。“厂房空气过滤器,有的地方一月就得一换。在长汀,半年都不用操心!”
绿水青山间,医疗器械、纺织服装、文旅康养等新兴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长汀已连续四年荣膺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今年8月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生态高颜值,民生高福祉。长汀用水土流失治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2011年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2378元、7085元提高到28988元、18149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再次提及长汀:“我给大家讲,给生态投了钱,看似不像开发建设一样养鸡生蛋,但这件事必须抓。抓到最后却是养了金鸡、生了金蛋。”
采访结束告别长汀,凝眸回望,满目苍翠,满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