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民主政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2月09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一步住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履职故事)

本报记者 倪 弋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09日   第 18 版)

  2015年底,涉及192万搬迁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黔中大地拉开序幕。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罗应和走家串户,用通俗的语言给村民们讲政策、算细账,宣传动员村民搬离大山,并带头拆掉了自己家的旧房子。在罗应和的带领下,村民们坚定搬新家的决心,开启了新生活。

  “帮助群众搬出大山后,还要保证搬迁群众‘稳得住’。”罗应和一直把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问题放在工作首位,“只要有就业难问题,搬迁群众‘稳得住’就很难实现。”罗应和告诉记者。

  2020年,罗应和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铜仁市、毕节市等多地数十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走访调研,在代表联络站广泛收集民意,听取搬迁群众心声。

  经过深入调研,搬迁群众后续发展的思路逐渐在罗应和脑海中清晰起来。“民生破题必须从就业开始。”罗应和说干就干,对接县就业局、职业学校等机构,把就业技能培训办到社区,每年组织搬迁群众培训30余期,涉及家政、计算机、厨艺等多项实用技能。仅2020年,当地群众通过培训成功就业人数就达到308人。

  以前全村只有一辆小面包车,现在623户村民都买上了小汽车,搬迁5年多来,新民社区全部消除“零就业”家庭,户均就业率达到2人以上,群众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00多元,是搬迁前的3倍,村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大幅度提升,实现了“一步住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的美好生活愿景。

  “振兴产业不仅要让搬迁群众都有活儿干,还要保证他们收入和其他地区基本均衡。”罗应和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核心。通过政府帮扶,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产业发展要加强市场化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生产线,延长产业链,实现从量产到质优的转变。

  “现在更加感到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履职中,我将更好地将搬迁群众的生活变化和殷切期盼反映好,把党的政策宣传好。”罗应和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