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2月03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我国成为世界上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少数国家之一

红树林守护海洋 我们守护红树林(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本报记者 刘诗瑶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03日   第 07 版)

  沿着海岸线走,经常能望见绵延不绝、繁盛茂密的大片绿树。涨潮时它们大部分被海水淹没,退潮时显露。枝条相接于水云间,根系深扎于滩涂,构成了独特壮观的景象。

  这种神奇的植物群落就是红树林。它既是防风消浪的“海岸卫士”,也是净化海水的“过滤器”,还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鱼虾乐园”“鸟类天堂”……作为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在维持海岸带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强红树林保护和修复。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时指出,保护珍稀植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

  我国红树林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通过严格保护和大规模生态修复,我国成为世界上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少数国家之一。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红树林地面积40.60万亩。

  加强保护修复,红树林重现生机

  黄嘴白鹭张开翅膀,舒展优雅身姿,轻轻栖停于郁郁葱葱的树冠上……海南东寨港周围的居民说,能重新看到这种珍稀鸟儿,主要得益于当地红树林重现生机。

  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沟排水、围堰起垄、插种移苗……随着红树林保护修复持续开展,这里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记录鸟类从原来的180多种增至现在的200多种,重现“万鸟起舞东寨港”的动人画面。

  加强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是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内容。从严格林地用途管制、清退养殖塘,到养护树体、培育种苗,再到巡护检查、落实责任,以建立自然保护区为依托,我国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与此同时,兼顾红树林保护和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同类型保护地,也得到重视。

  为了摸清红树林“家底”,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从2019年开始组织专业队伍,对全国红树林现状和育林潜力地块进行了专项调查。学术界也积极行动起来,厦门大学教授王文卿联合国内专家,编写了《中国红树林保护及恢复战略研究报告》,提出了保护修复对策措施。

  在此基础上,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联合编制印发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计划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1.88万公顷。全国从上到下加快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有红树林分布的各省份编制了本地区保护修复实施方案。

  根据《行动计划》的原则和要求,各地各部门落实保护优先,按照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的原则,将红树林和适宜恢复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管理,实施严格保护。同时,根据生态演替规律恢复红树林。近年来,中央财政已支持13个以红树林保护修复为主要内容的“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地方财政也加大了红树林保护修复投入。

  尊重生态规律,修复工作越来越科学

  红树林守护海洋,我们守护红树林。近年来,王文卿教授科研团队开展了一项科研课题,对福建漳江口不同退养还湿时间、不同退养还湿模式的红树林,从植物群落、底栖生物、鸟类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为退养还湿提供科学依据。

  越来越科学、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精细,这是我国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的新特点、新趋势。

  我国红树林相关管理部门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和理念,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理念,应用于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修复,确定了更加符合生态规律的修复思路。“提高红树林植被覆盖水平是目标之一,但不是唯一目标。”“造林必须考虑对邻近区域的影响,也要顾及其他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不是种得越密越好,还要合理留有潮沟、光滩等,保证海水交换、鸟类栖息和底栖生物等需要,维护生物多样性。”专家们如是说。

  修复思路变了,从修复地点选择、修复面积、修复措施到树种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更加严密的科学论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红树林修复标准技术体系。

  基于这种需求,自然资源部印发了《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其中对红树林生态修复提出了指导意见,国家林草局指导地方有序开展红树林种苗培育、良种选育等工作。前不久,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红树林生态修复手册》,主要编写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光程介绍,《手册》给出了红树林生态修复的原则、技术流程、工作内容,以及生态本底调查、修复措施选择等工作的技术要求和方法。这份“说明书”,极大提高了各地红树林修复工作的科学性。

  推动蓝碳交易,让生态优势变经济优势

  走进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让人倍感兴奋,不仅因为这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还因为这里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上取得了新突破。

  今年6月8日,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签署“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首笔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协议,这标志着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正式完成。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购买碳减排量,用于抵消基金会开展活动时产生的碳排放。项目收益用于红树林的管护以及社区参与等工作,以持续维护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效果。

  这个项目充分发挥了市场交易机制作用,实现了红树林资源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共赢的目标,让人们看到红树林变成“金树林”的美好前景。

  在广东珠海淇澳红树林保护区,每年都有大量市民前来参观,人们在这座天然课堂里亲近生物、拥抱自然。人们对于红树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从过去赶海挖贝等破坏资源的方式,转向生态教育、寓教于乐。这种变化,既能避免破坏红树林资源,又可以延长旅游时间,改善旅游体验,增加旅游收入。

  专家认为,只有找到切实可行的红树林经济价值实现路径,社会和企业才更有动力参与保护和修复活动。

  健康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可以自我维持和持续产出的。全国多地正在探索将生态修复与渔业资源增养殖结合起来。海南大学副教授赵鹏介绍,通过将废弃虾塘修复为红树林,利用天然生产力和饵料,增殖林下经济生物并实施可持续的资源采捕,能够实现生态系统不断改善,以及经济生物持续产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和修复好红树林,充分发挥其生态系统功能,就能让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让红树林成为“金树林”。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