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国际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一针一线编织时光倩影(多彩非遗)

刘玲玲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28日   第 06 版)

  搭乘高铁从巴黎出发,不到2个半小时便可到达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地区的小城阿朗松。漫步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随处可见“花边”元素:咖啡馆门窗上贴着花边图案装饰,公园里有修剪成花边样式的绿植,广场上矗立着花边雕塑,在甜品店中还能买到花边形状的巧克力……花边,已经成为阿朗松的标志,也是阿朗松人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印记。

  阿朗松针织花边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纯手工针织品,以麻线或埃及细棉线为原料,一针一线手工编织,需要非同寻常的技术和耐心——一片邮票大小的花边就要花费7到15个小时。线与线的交织复杂精妙,组合在一起的网眼状织物气质优雅独特。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朗松针织花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阿朗松市立美术与花边博物馆,一场名为“阿朗松针织花边艺术”的展览正在进行。这里展出了50多件由国家级工坊制作的针织花边作品,虽然尺寸不大,但十分精致美丽。各式图案展现出技师们的精湛技艺,吸引了许多人来参观。欣赏完针织作品,观众们还可以在博物馆内了解到关于阿朗松针织花边的知识。

  16世纪,针织花边技艺出现在诺曼底地区,起初多用于法国王室贵族的衣裙装饰,但当时最有名、最昂贵的花边主要来自意大利威尼斯。1665年,法国全国20多个城市建立花边工坊,并在阿朗松设立“针织花边皇家工坊”。由此,阿朗松针织花边技艺得到极大改进,开始制作出比威尼斯花边更加细密精致的图案。18世纪时,阿朗松针织花边远传欧洲各国,技艺突飞猛进,拥有更多细节装饰并使用浮雕针织技术,质量因而更加优异。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上,阿朗松针织花边被冠以“针织花边皇后”称号,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欣赏和喜爱,普通人也逐渐将其用于日常装饰。

  在考察阿朗松针织花边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这项技艺的独特之处在于所需的“高水平专业技能”和“长时间精雕细琢”。的确,制作针织花边的工艺十分复杂。首先需要在一块小羊皮上绘制图案,然后用特制的针沿着图案轮廓点刺,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约2毫米。接着用细棉线缝出轮廓,随后在轮廓里织出一个个细密的网格,作为主体图案的背景。再用绣针织出图案,并把一些基本的图案组合在一起。图案完成后,用针线进一步勾勒轮廓,形成浮雕效果。最后再把做好的针织花边从小羊皮上小心地揭下来并抛光。如此精细的“工程”需要高超的针艺和极大的耐心,为避免眼睛过度疲劳,技师们每天只做3个小时的阿朗松针织花边,其他时间用来做简单刺绣。

  阿朗松针织花边的技艺传授通过技师和学徒之间口口相传,以及手把手教的传统方式,完全掌握需要7到10年的系统培训和实践练习。20世纪中期,这门手艺一度面临消失的风险。1976年,法国在阿朗松成立了国家级花边工坊,隶属于法国文化部,各项成本、技师工资均由国家承担。这一国家性的扶持为阿朗松针织花边技艺的推广和传承注入生机。

  如今,工坊有9名技师和3名学徒,即便在全国,掌握这项技艺的也不过十几人。阿芒迪娜·贝特曾是一名医学院学生,暑期前往博物馆实习时首次了解到阿朗松针织花边,第一眼就爱上了这门技艺,现在已是她跟随专业技师学习的第四个年头,在老师的指导下,贝特进步很大,乐在其中。在她看来,这是令人骄傲的事业:学习这样一项历史悠久、优雅美丽的技艺,仿佛将过去与现在的时光凝聚,是一件很动人的事。

  除了对学徒展开培训,技师们也在博物馆提供针织花边技艺示范,并在每年的欧洲遗产日进行工坊展示。近年来,阿朗松在推广针织花边技艺时更加注意创新和转化,希望让非遗在“活下去”的同时“活起来”。例如,工坊技师们会与艺术家和时尚界人士合作,由他们设计花边图案。当地还专门成立了阿朗松针织花边技艺协会,通过举办讲座、观摩活动等,增进人们对这项传统手工艺的了解。今年协会还专门录制了技师们教授技艺的音频和视频,希望能“收集他们的记忆”,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在博物馆展厅中心,一件19世纪的婚纱头纱美得令人屏息凝神。这件平铺面积达7平方米的头纱耗时数十年制作,将所有阿朗松针织花边技艺融为一体,仿佛一本花边“百科全书”。人们观赏它,是在探寻时光的瑰丽,也是感受时间打磨后的精湛技艺。正如《小王子》中常被人提及的那句话:“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费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对技师们而言,对每块针织花边倾注的心血都令其更加独特、珍贵,他们是在传承美、留住美,也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美。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