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日记里的青春赞歌

本报记者 李卓尔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26日   第 07 版)

  “王杰老班长入伍4年,留下了300多篇、共计10多万字的日记,里面详细记录着他在训练生活中的思考感悟。”在陆军第71集团军某合成旅王杰事迹陈列馆,兼任解说员的女话务兵谢梦琪介绍,日记的内容集中展现了王杰精神,“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不怕’精神、‘三不伸手’等都源自这几本日记。”

  1961年,王杰同志应征入伍,写下了他的第一篇日记——“人一生以服从祖国需要为最快乐,服兵役是第一志愿。”

  “服役期间,王杰同志刻苦钻研军事技能。”谢梦琪做了6年解说员,数百次的讲解让她对王杰同志的故事如数家珍,“为了尽可能贴近实战要求,王杰同志主动往训练器材里灌沙土,做到和真实地雷一样重。”

  灌满沙土的木壳雷、磨秃的工兵锹、用胶布拼接的导火索……陈列馆里近百件王杰生前训练生活用品,诉说着英雄不惧困难、艰苦奋斗的青春岁月。走近一件件展品、一张张照片,仿佛走进了王杰同志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在王杰事迹陈列馆日记展厅,三面日记墙上刻录了50篇节选的日记原文。1965年5月1日,23岁的王杰同志在日记本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两个月后,他用生命践行了这句铮铮誓言。

  在一面展示墙前,谢梦琪介绍道,王杰同志牺牲后,各地掀起学习王杰精神的热潮,“这里展出的是50多年来出版发行过的王杰日记”。

  “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永远跟着党……”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首纪念王杰同志的歌曲在陈列馆里回响,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王杰精神。

  如今,王杰事迹陈列馆已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来自机关、企业、院校等的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仅去年一年,就有超过4万人前来学习王杰精神。

  “希望更多的95后、00后群体可以走进陈列馆,阅读王杰同志的日记。”在谢梦琪的解说经历中,学生群体在参观时总会提出很多的问题,她也会一一细致解答,“要让青年一代学习英雄故事,用年轻人的语言去讲述英雄事迹,让王杰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