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1月21日电 (记者王昊男)为防范应对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等领域的重大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日,北京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建成50个韧性社区、韧性街区或韧性项目,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韧性城市建设典型经验。到2035年,韧性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抗御重大灾害能力、适应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显著提升。
“韧性城市”是具备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针对城市安全发展的方方面面,《意见》提出了很多具体措施。比如:提出逐步将各类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适宜场所确定为应急避难场所,到2035年,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力争达到2.1平方米;加强高层建筑防火灭火设施建设,争取5年内消除存量高层建筑使用可燃外墙外保温材料导致的火灾隐患。
此外,《意见》还提出要健全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城市协管员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及其他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在应急工作中的作用。到2025年,全市应急志愿者数量力争达到常住人口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