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体育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科技冬奥 创新先行(走向冬奥)

本报记者 季 芳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19日   第 14 版)

  核心阅读

  申冬奥成功以来,“科技冬奥”重点攻关大力推进,《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全面展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有序推进,取得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助力冬奥筹办各项工作,落实办奥理念。

  

  在日前结束的“相约北京”冰球国内测试活动中,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亮相国家体育馆:场内大屏幕可以实现与现场观众的实时互动;通过手机可以完成场馆室内高精度导航;场边的“移动诊疗车”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颌面创伤的现场影像学检查和人工智能诊断,提升赛时医疗服务效率……从比赛到观赛,科技创新成果处处彰显“科技冬奥”的底色。

  从申冬奥成功伊始,“科技冬奥”就成为冬奥筹办工作的关键词之一。“回顾几年来科技冬奥工作,可以用9个字概括:有规划,有成效,有期待。”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在11月18日召开的北京冬奥组委科技冬奥新闻发布会上说,期待亮点纷呈、科技感十足的北京冬奥会。

  《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围绕8个方面,助力冬奥筹办各项工作

  早在冬奥筹办之初,科技部就联合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北京冬奥组委、国家体育总局等研究制定了《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围绕“零排供能、绿色出行、5G共享、智慧观赛、运动科技、清洁环境、安全办赛、国际合作”等8个方面开展工作,通过系统布局科技冬奥重点任务,助力冬奥筹办各项工作。

  “新技术在北京冬奥会的实际应用情况,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场馆,这是举办奥运会的基础条件。”喻红说,通过技术攻关,每个竞赛场馆都有着十足的“科技范儿”。作为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的冰上场馆,国家速滑馆采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1/4;国家游泳中心由“水立方”转为“冰立方”,应用装配式快速拆装和调平动态监测技术,20天内就可以完成“由水到冰”的场地转换;首钢滑雪大跳台研发了正四面体的模块及正四面体连接节点,可以实现不同比赛的赛道剖面转化。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把场馆规划、建设、运维关键技术作为重点任务之一进行布局,解决了雪车雪橇赛道、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速滑馆等场馆设计、建造和运维技术难题,支撑国家体育场智能化和国家游泳中心冰水转换等场馆改造。

  位于张家口赛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北京赛区的首钢滑雪大跳台首次应用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竞技型人工剖面赛道设计方法与建造关键技术,为国内首创。国家雪车雪橇赛道长度大、落差大、弯道多,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赛道精度和温差控制难题,首次实现360度回旋弯道一次喷射成型,同时可满足延庆高烈度区的抗震要求。国家速滑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场馆选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碳排量接近于零,这项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冬奥会也是奥运史上首次。同时,场馆利用冷热联供一体化设计对制冷余热进行回收利用,能效提升30%—40%。吴远彬说:“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关键技术新突破,支撑冬奥场馆高质量建设。”

  “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围绕5个方面部署任务,落实办奥理念

  吴远彬介绍,“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围绕科学办赛、运动科技、智慧观赛、安全保障、绿色智慧综合示范等5个方面部署任务。

  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绿色、智慧场馆建设,提供了便捷化服务体验,为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将进一步改变观众的观赛方式,提升观赛体验。

  喻红说,北京冬奥会时,5G信号将覆盖所有场馆和连接场馆的道路,包括京张高铁也有稳定、连续的5G信号覆盖。这为超高清视频、各项智能服务等应用场景提供了必要的网络连接。“有了5G信号覆盖,转播也有新模式。”

  赛事期间,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将实现100%绿电供应,在奥运史上尚属首次;清洁能源车辆用车占比将达到85%,为历届冬奥会最高;境内接力火炬将全部采用氢燃料,采用自主研发的42兆帕减压装置……

  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的比赛均在室外进行,据了解,目前冬奥气象预测系统已经可以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的精准气象预报,将为赛事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在今年2月举行的测试活动中,有12场比赛、训练根据气象预报调整了赛程。

  “在室外观赛,天气比较寒冷,为了解决观众观赛取暖的问题,我们研发了场馆坐席和站席观赛环境的舒适性提升技术,实现零下20摄氏度体感温度下,设备表面温度10秒内升至40摄氏度以上,可以显著提升观众热舒适感受。”吴远彬说。

  “我们期待运动员在比赛中有精彩的表现,也期待这些技术成果能给北京冬奥会所有参与者以更好的赛时服务和体验。”喻红说。

  从10月开始,228项技术成果陆续投入冬奥筹办,进行测试应用

  在五棵松体育中心,一系列防疫科技创新成果加入测试活动的运行“阵容”,雾化消毒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等的启用,可以实时完成场馆消毒、防疫等工作,同时节省人力、物力。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建红表示,科技力量有效地支撑了冬奥测试赛的防疫工作。“我们通过组织科技防疫技术专家论证会,在人员进场、物品环境消毒、环境中病原体检测、人员体温监测等防疫重点环节,有序推进多项重点技术成果实际应用,切实发挥科技对北京冬奥会疫情防控的支撑作用,全力保障所有办赛、参赛、观赛人员的防疫安全。”

  喻红表示,“科技冬奥”的推进有两个目标,一是利用新技术支持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和举办,二是给新技术应用提供展示场景。

  据了解,在今年2月、4月举办的“相约北京”雪上、冰上测试活动中,围绕场馆、运行、指挥、安保、医疗、气象、交通、转播等关键场景,已有37个项目的133项技术成果在测试赛中落地应用。从10月开始,随着北京冬奥会国际测试活动开启,“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又将有61个项目228项技术成果陆续在测试活动、运动员训练及相关冬奥筹备工作中测试应用。

  “我们要用好近期系列测试赛机会,推进各项目研发成果实际测试应用,确保重点专项成果在北京冬奥会用得上、用得好。”吴远彬表示,“我们也将加强技术成果的系统梳理,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一步服务‘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推动冬季运动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