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创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宽阔的音乐视野,还要从当代生活中寻找灵感,创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新民乐经典
伴随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逐渐加深,加之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民乐创新有了更多可能。当下,民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里,甚至涌现出一些“爆款”,深受大众喜爱。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经验启示,进而把握机遇,推动民乐更好走向大众?
创造性地借鉴、融合其他类型音乐元素。上世纪90年代,民乐创作者、演奏者以传统民乐为主体,积极借鉴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同时吸收爵士、摇滚等音乐元素,掀起一股民乐热潮。今天民乐再度升温,延续了这种借鉴、融合的思路。比如,在琵琶重奏《桃园春色》中,创作者改编和吸收了陕西秦腔、碗碗腔等地方戏曲唱腔,赋予乐曲浓厚乡土色彩。
不同音乐种类之间的融合不会消弭民乐本身的特质,反而会激发更多创新活力。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不乏音乐文化交融创新的阶段。尤其汉、唐时期,不同地域音乐文化交融出新,使当时乐坛异彩纷呈,面貌一新。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琵琶、唢呐、二胡、扬琴等民族乐器,都是音乐文化融合的成果。
积极借力互联网技术和网络传播。互联网时代,用户生产内容模式兴起,民乐传播者身份更为多样,民乐传播形式更加灵活。网络视频平台不仅汇聚了一批专业演奏者,还吸引了为数众多的业余民乐爱好者。这些创作者熟悉视频制作技术和网络传播规律,将精心剪辑后的翻奏曲目、原创作品、日常排练等视频发布在网络平台,引发受众关注、点赞和热议,培育起一批新的民乐听众。
互联网技术催生的新文艺形式也为民乐提供新的舞台。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的主题曲《清平乐》,遵循传统宫商角徵羽的五声音阶,配器采用琵琶、古筝、扬琴、铙钹等传统乐器,与剧情内容交相呼应。还有一些网络视听节目直接聚焦民乐,展现民乐风采。如2021年网络跨年晚会的民乐节目《万物笙》,以笙、唢呐、双管等传统乐器为主,配合管弦乐团,演奏古典、流行、民乐、动漫等多种类型音乐曲目,深受广大网友喜爱。
与其他形态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创新表达。传统节日、古典名著、书法绘画等,都是民乐融合创新的好帮手。比如用筝鼓合奏讲述三国故事、用民乐再现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古筝、鼓等民族乐器演绎的音乐为背景,让观众们仿佛回到千年之前,与古人一同体会《尚书》《史记》等古籍的魅力。不同形态的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发生着新的“化学反应”,为人们提供既传统又现代的视听体验。
在民乐融入当代文化生活的过程中,还需正确看待流行和经典的关系。一方面,寻找流行与经典的连接点,形成创新表达;另一方面,民乐融入当代生活的方式不止于“拼贴”,还应挖掘其深层次内涵。这要求创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宽阔的音乐视野,还要积极从当代生活中寻找灵感,创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新民乐经典。
在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乐于品味传统之美。相信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将托举出更多优秀作品和人才,为民乐重绽光彩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