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做好江豚保护工作,我们想方设法重构长江故道浅水区的沉水植物群落,修复长江故道水生态系统。如今,随着长江大保护不断推进,长江江豚在越来越广阔的长江水域重新出现
大脑袋、小眼睛,噘着嘴巴,被称为“微笑天使”……提到长江江豚,许多人都会被它们憨态可掬的样子吸引。如今,随着长江大保护不断推进,长江江豚在越来越广阔的长江水域重新出现。
我长期从事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生态保护和修复相关工作。2010年以来,我和研究长江江豚的专家以及华中农业大学蓝色精灵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一起,致力于长江江豚保护。
不少人会问:长江江豚怎么来的?这得从数百万年前说起。那时候,海洋中有两种鲸类动物先后游入长江,随着时间推移,它们逐渐演变为长江特有的淡水豚类:一种是体色偏白、嘴巴长长的白鱀豚,一种是体色偏黑、看上去面带微笑的长江江豚。1991年,长江干流至少还有2550头江豚;而到2018年7月,长江江豚数量仅为1012头。
保护江豚迫在眉睫。我重点关注的,就是长江江豚第一个迁地保护地——湖北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的水生态环境监测与生态修复。长江故道人类活动相对较少,水质与长江水质状况相近,鱼类资源丰富,可为江豚提供较充足的饵料。可是,上世纪80年代,人们在长江故道水域过度放养螃蟹、草鱼等草食类水生物种,长江故道的“水下森林”逐渐成为“水下荒漠”,小型鱼类没办法在这里繁衍,江豚也就断了食物来源。
为了留住江豚,我们决定重构天鹅洲长江故道的“水下森林”,但这并不容易。有时候,我们好不容易把沉水植物种在水里,洪水一来,又被冲走了。有的植物因为根茎比较嫩,眼看着它们逐渐长起来了,风浪一大,又被打断了。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发现荇菜根系发达、能很好固底培根。在成功培植荇菜后,我们又逐渐扩大沉水植物种类和数量,如大叶眼子菜、苦草等。如今,天鹅洲长江故道部分水域的小型鱼类多了起来,江豚的食物渐渐有了基本保证。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截至今年4月,天鹅洲长江故道江豚种群数量从最初的5头增至101头。这些年,长江天鹅洲保护区还向湖北洪湖老湾故道、安徽安庆西江等江豚迁地保护区和保护场所输出江豚24头,成为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种源输出的重要基地。
(作者为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本报记者吴君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