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1月14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海拔3200米,顾正礼巡查供水管道42年——

送清水 暖心田(点赞新时代)

本报记者 赵帅杰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14日   第 04 版)

  掀盖、下井、弯腰、拧阀……不足3分钟,甘肃肃南大河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职工顾正礼(上图,左。肃南县委宣传部供图)就完成了开闸送水的全部操作过程,动作麻利,让人很难相信他已经59岁了。

  大河乡地处祁连山北麓,气候干旱,附近村庄常年缺水。顾正礼从小生活在这里,最是了解牧民缺水的困境,“清晨6点赶着牛羊去河边,天擦黑才能回家。”

  为解决人畜饮水难题,政府于1965年修建了塘尕尔滩水管所。1979年,17岁的顾正礼来到这里工作,自此承担起海拔3200米的塘尕尔扬水工程管道维护和供水任务。

  “几间土坯房、6张硬板床、3盏煤油灯,是我们的全部家当。”顾正礼说,比起生活条件,工作环境更是艰苦。

  刚参加工作不久,顾正礼就遇上难题:明明开阀送过水,下游牧民却反映没水吃。时值2月,正是接羔育幼的关键期,顾正礼明白牧民心中那份焦急。

  来不及多想,他挎上工具,顶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沿塘尕尔峡一路巡检。“当看到水隔着冻土层冒出地面,我就知道管道冻裂了。”顾正礼介绍,山区管道坡度大、水流急,上游管道开裂,往往意味着下游还有管道冻塞的情况发生。

  找出问题所在,如何确定冻裂位置?顾正礼和同事们每隔50米挖一个探坑,足足挖了3天才准确定位。

  当地特殊的地质气候条件,使得塘尕尔水利工程供水管道多采用深埋地下的铺设方式,即便如此,极端天气下依然有冻塞断水的风险。“打不通管道,送不上水,我们就不回家。”多年来,顾正礼已数不清发生过多少次管道堵塞情况。每次都加班加点抢修,2米深的土层,冻得实、刨着硬,他硬是咬牙坚持下来,冷了用羊粪生火暖手,饿了吃自带的干粮充饥,直到管道疏通后才放心回家。

  “现在打开水龙头就能出水,多亏了顾所长!”提起老顾,74岁的牧民安生荣满是感激。过去吃水困难,需要走十几公里山路才能带回100多斤水,“人都得省着用,牲畜更不用说。”

  扬水工程建成后,取水点离家只有2公里。“可还是不方便,牧区没有公路,砂石路上赶牛羊,来回少说得3个小时。”安生荣说,随着收入提高,不少牧民开始修建引水线,一头连着蓄水池,一头通往家里。

  选址、埋管、预制、保养,无论哪家修建引水线,顾正礼都给予技术指导并全程参与。为解决因地质变动和设施老化引起的管道渗漏、断裂问题,顾正礼还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先后建成供水管道210多公里,供水点、蓄水池、泵站50多处,塘尕尔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不断增强,辐射范围达到110万亩。

  地盘扩大,巡检路程也变得更远。坚守塘尕尔水利工程一线42年,顾正礼的足迹已遍布110万亩的山地沟岔。

  山地气候多变,冬天狂风暴雪、夏季烈日当头,但人们总能看见顾正礼骑着摩托车在沟壑纵横的大山中穿行巡线的身影。久而久之,顾正礼成了牧民眼中的“活地图”:牧民在哪儿放牧、泵站距离多远、大小不等的水池多久蓄满、每个水池供多少牧民用水,都刻在他的脑海里。

  2000年,顾正礼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有着42年工龄、21年党龄的他,明年便将退休,心头最难割舍的还是水利工程和牧民群众。“过去缺水,牲畜数量不多,现在户均养殖200只以上,牧民的生活越过越好。”顾正礼说,周围5个牧业村300多户人家和6万多头牲畜饮水难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听说老顾即将退休,安生荣的心情有点矛盾:既心疼他奔波劳累了这么久,又担心管线再出问题无法解决。

  “您放心吧,有啥问题,随时找我。”顾正礼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