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难问题由来已久,矛盾交织,化解殊为不易。
难点一,空间紧,需求难满足。城市繁荣,人口集聚,私家车与日俱增,停车需求水涨船高。然而,城市空间不可能无限扩张。
难点二,有欠账,供给跟不上。对小汽车进家庭速度之快,多数人始料未及。许多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有限,车位配建严重不足。需求渐增、欠账难消,供需矛盾就更难缓解。
难点三,牵扯广,涉及主体多。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来自不同群体的诉求更多元,影响城市治理的因素也更复杂。多施划些路边车位?——会挤占车道、影响出行。多建停车场?——交通需求有弹性,这边停车供给过度增加,那边就可能激发不合理购车用车需求,反而加剧交通拥堵和停车难。
越是牵扯广泛,就越是关系重大;越是矛盾棘手,就越要妥善解决。停车问题,不仅关乎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质量、一座城市的宜居程度和发展后劲,也关系汽车产业能否持续壮大、拉动经济。破解停车难,既是紧要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经济命题和社会治理课题,必须勇敢直面、积极应对。
解难题,出路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率先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推动创新、优化治理,停车难有望逐步化解——
城市治理方面,要科学谋划、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规划是治理的起点。破解停车难,首先要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规模、承载能力、发展潜力,规划好交通出行结构,然后按照“适度满足基本车位,从紧控制出行车位”的原则,分区域测算出合理的车位供给规模。尤其是特大城市、大城市,务必倡导公交优先,通过便捷发达的公交地铁吸引足够多市民,从而有效控制小汽车总量,避免停车难进一步加剧。
“总盘子”定好了,就要多措并举、补足供给。将临时空地改造为停车场,推动社会机构共享、打通停车资源,在路边设置适当夜间停车位,建设立体停车库、地下停车场、专业停车楼甚至老旧小区“井筒式车库”……随着技术进步,适合不同情形的停车解决方案已有很多,找准路径、努力推进,不怕见不到成效。
社会治理方面,要凝聚共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城市更新、小区改造,表面是工程建设,背后有利益调整。增加停车位,车主们意愿强烈,可无车居民呢?有的希望绿化家园,有的希望引入商铺,还有的希望少动土木、维持现状。如何调和多元诉求,画好“同心圆”?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勇担当、善作为。特别是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要多谋划,广纳民意、协同共治,让尽可能多的居民受益、满意。
在增加供给的同时,城市管理者也要用好经济杠杆,通过严格执法、强化监管提高违停成本,让规范经营的停车场能回本、可持续,稳定和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
说到底,停车难总归是城市成长中的烦恼、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只要城市管理者拿出智慧、勇气与毅力,把问题想深想透、把工作做实做细,定会逐步改善。破题探索时积累的治理经验、收获的能力提升,也将让我们在应对其他治理难题时拥有更多办法、更足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