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从1949年的1.8亿人到2020年的7.5亿人

就业 夯实民生之本(大数据观察·数说新跨越)

本报记者 李心萍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12日   第 07 版)

  数据来源:人社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政府网
  制图:汪哲平

  2021年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正在举办,各类网络招聘会、现场招聘会、专场招聘会、就业创业指导等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多样化就业服务。今年以来,一系列聚焦稳岗位、长技能、促创业的政策接连落地,广开就业门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谱写了一曲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就业赞歌:就业形势保持长期稳定,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亿万百姓有了赖以谋生的“饭碗”,生活越来越甜美。

  7.5亿

  2020年末全国就业人数

  就业总量持续增长

  1949年,全国就业人数只有1.8亿人。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474万失业人员的“饭碗”没着落。怎么办?实施以工代赈,鼓励生产自救,推行转业训练……各级政府第一时间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失业,积极发展经济,努力扩大就业,就业人数迅速增长。到“一五”计划结束的1957年,全国就业人员达2.4亿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应对就业新形势,努力实现了就业大局的基本稳定。70多年接续奋斗,我国夯实了就业基础。到2019年,我国就业规模增加到7.7亿人,与1949年相比增幅达330.3%,高出同期全国总人口增幅172%。到2020年末,全国就业规模达7.5亿人。2021年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04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5%;9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重点群体就业得到保障。

  中国就业的良好表现,是稳就业、保民生长期努力的具体体现。

  47.7%

  2020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

  就业结构显著优化

  1978年12月18日,江惠群和她的24名姐妹第一次放下锄头,走进“石岩公社上屋大队热线圈厂”,成为最早的“打工妹”。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农民进城打工,城镇就业人员迅速增加。2019年,城镇就业人员达4.4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达57.1%,较改革开放之初增加了33.4个百分点。

  取消户籍限制,打通进城路,一系列就业改革,让就业的人“动”起来。从农村到城市,就业人员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加速流动。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实现从“金字塔形”到“倒金字塔形”的转变。

  从弄潮深圳的“拓荒牛”,到远下海南的“十万人才”……成千上万劳动者向第二产业聚集,用中国速度打造从无到有的闪亮地标、构建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从服务员、保洁员到快递员、外卖员,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让第三产业在1994年和2011年分别超过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2020年,我国一、二、三产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23.6%、28.7%和47.7%,逐步形成服务业占主导的现代就业模式。

  2018年5月,福建三明男孩廖省华在视频网站开通账号,以短视频模式推介家乡的农特产品。去年,他的账号年销售额达180万元。像廖省华这样通过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自主创业和各类新就业形态实现就业的劳动者越来越多。

  当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达2亿人。越来越多劳动者找到合适的舞台,展现自己的风采和才能。

  5500万人

  “十四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

  促进更高质量就业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系统谋划了“十四五”工作,也勾勒了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55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介绍,“十四五”时期工作重点为:扩容和提质双向发力;培训和服务双轮驱动;保重点和防风险双侧协同。

  一方面,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一方面,推动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十四五”期间,还将继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过7500万人次。将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的兜底保障职能,发挥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效能。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完善就业失业统计监测调查体系,切实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兜牢民生底线。

  “十四五”促就业蓝图绘就,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